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133个)

  • 砍一,损百

    kàn yī zhī , sǔn bǎi zhī

    成语解释:砍掉一根树枝,可能会损坏百根树枝。比喻得罪了一个人,可能会牵连到许多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六十四回:老公公砍一枝,损百枝,兔死狐悲,物伤其类。

  • 草一点露

    yī zhī cǎo yī diǎn lù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失意潦倒的人,总有出现一线生机的时候,就好比一枝草,总会沾上一滴晶莹的露水一样。是用来勉励别人或自我安慰的话。一枝草,总会沾上一滴晶莹的露水。比喻失意的人,总有出现一线生机的时候。

  • 一叶总关情

    yī zhī yī yè zǒng guān qíng

    成语解释:关情:关心,动情。
    对一枝一叶都细心关注。比喻对人民的疾苦细致入微的关怀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郑燮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》:衙斋卧听萧萧竹, 疑是人间疾苦声。 些小吾曹州县吏, 一枝一叶总关情。

  • 吞舟之鱼,不游

    tūn zhōu zhī yú , bù yóu zhī liú

    成语解释:大鱼不在小河里游。比喻志节高尚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列子・杨朱》:吞舟之鱼,不游枝流,鸿鹄高飞,不集污池。

  • 绿叶

    qīng zhī lǜ yè

    成语解释:①青绿色的枝叶。多指生长茂盛的树木。②比喻年轻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二十六回:“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,放在炼丹炉里,炙得焦干,送来还我,是我拿了插在瓶中,一昼夜,复得青枝绿叶,与旧相同。”

  • 辞有

    cí yǒu zhī yè

    成语解释:枝叶:比喻琐细的言辞,形容言辞虚美琐细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表记》:“辞有枝叶。”孔颖达疏:“但言辞虚美,如树干之外而更有枝叶也。”

  • 竭流

    jiǎn zhī jié liú

    成语解释:剪:绞切;竭:干涸。
    剪断树枝,使支流干涸。比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高闾传》:“堰水先塞其源,伐木必拔其本,源不塞,本不拔,虽剪枝竭流,终不可绝矣。”

  • 言无

    yán wú zhī yè

    成语解释:枝叶:比喻琐细的言辞。
    形容言词文字简洁,没有枝蔓的言词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李沆传》:“内行修谨,言无枝叶。”

  • 骈拇

    pián mǔ zhī zhǐ

    成语解释:骈母:脚上的拇指与第二趾合成一趾;枝指:手上大拇指帝多生一指。
    比喻多余的、无用的东西。

    成语出处:庄周《庄子・骈拇》:“骈拇枝指,出乎性哉,而侈于德。”

  • 万叶

    qiān zhī wàn yè

    成语解释:树的枝叶很多。形容关系错综复杂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安《淮南子・缪称训》:“辟若伐树而引其本,千枝万叶,则莫得弗从也。”

  • 同气

    lián zhī tóng qì

    成语解释:《吕氏春秋·精通》:“故父母之于子也,子之于父母也,一体而两分,同气而异息。
    ”旧题汉苏武《诗》之一:“况我连枝树,与子同一身。
    ”后以“连枝同气”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精通》:“故父母之于子也,子之于父母也,一体而两分,同气而异息。”旧题汉苏武《诗》之一:“况我连枝树,与子同一身。”

  • 招飐

    huā zhī zhāo zhǎn

    成语解释:飐:风吹物使之颤动;招飐:迎风摆动。
   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或景色优美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八卷:“那女子的尖尖跷跷风头一对,露在湘裙之下,莲步轻移,如花枝招飐一般。”

  • 别干

    gòng zhī bié gàn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一个教师传授下来的但又各人自成一派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52回:“他们所注之书,或所见不同,各有所取;或师资相传,共枝别干。”

  • 词无

    cí wú zhī yè

    成语解释:词:言词,词句。
    形容文字简炼,无枝蔓之辞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白居易《有唐善人墓碑》:“前后著文凡一百五十二首,皆理义撮要,词无枝叶。”

  • 招颤

    huā zhī zhāo chàn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。同“花枝招展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水浒后传》第四回:“冯舍人见了,慌忙起身,偷眼一觑,花枝招颤,态度轻盈,魂不附体,倒身便拜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