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的成语(共252个)
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
成语解释:嘤:鸟鸣声。
鸟儿在嘤嘤地鸣叫,寻求同伴的应声。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伐木》: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。相彼鸟矣,犹求友声;矧伊人矣,不求友生。”
求马唐肆
成语解释:唐:原指无壁之屋,引伸为空的;肆:铺子,这里指卖马的地方。
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。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寻求自己所需的东西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田子方》:“彼已尽矣,而女求之以为有,是求马于唐肆也。”
却行求前
成语解释:语本《韩诗外传》卷五:“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,往古者所以知今也。
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,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,则无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。”后因以“却行求前”谓以倒退求前进,比喻方法不对,因而不可能达到目的。成语出处:语出《韩诗外传》卷五:“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,往古者所以知今也。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,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,则无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。”
死地求生
成语解释:求:寻取。
指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中求取生存。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赵孇传》:“士贵建功立名节,今虽众寡不敌,男子当死地求生,徒惧无益也。”
同恶相求
成语解释:坏人与坏人相互勾结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十三年》:“同恶相求,如市贾焉,何难?”
居无求安
成语解释: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学而》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;敏于事而慎于言。”
食不求饱
成语解释:饱:吃足。
饮食不要求饱,指饮食要有节制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盖宽饶传》:“宽饶居不求安,食不求饱,进有忧国之心,退有死节之义。”
挟冰求温
成语解释:挟:夹持。
比喻行动跟目的截然相反,事情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高柔传》:“何异挟冰求温,抱炭希凉者哉!”
求道于盲
成语解释:盲:盲人。
向盲人问路。比喻向毫无所知的人请教。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答陈生书》:“足下求速化之术,不于其人,乃以访愈,是所谓借听于聋,求道于盲。”
蠖屈求伸
成语解释:蠖:昆虫名,行时屈伸其体。
比喻人不遇时,则屈身求隐,待来日再展宏图。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下》: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(伸)也。”
同声相求
成语解释: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、聚合。
成语出处:唐・萧颖士《江有归舟》:“同声相求,尔后我先,安得而不问哉?”
炫玉求售
成语解释:自诩有才,以求施展。
成语出处:明・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三卷:“求教于愚人是问道于盲;枉道以干主是炫玉求售。”
暗室求物
成语解释: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。比喻读书不得要领,难见成效。
成语出处:《朱子语类辑略・总论为学之方》:“如暗室求物,把火来便照见;若只管去摸索,费尽心力,只是搜索不见。”
求忠出孝
成语解释:谓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。语本《后汉书·韦彪传》:“夫国以简贤为务,贤以孝行为首。
孔子曰:‘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,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。
’”。成语出处:语本《后汉书・韦彪传》:“夫国以简贤为务,贤以孝行为首。孔子曰:‘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,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。’”
求马于唐市
成语解释: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。比喻求非所求,必无所获。同“求马于唐肆”。
成语出处:苏曼殊《与刘半农书》:“(达吐,)西域术语,或神秘之名,即查泰西字书,不啻求马于唐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