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挠的成语

挠的成语(共25个)

  • 百折不

    bǎi zhé bù náo

    成语解释:折:挫折。
    挠:弯曲;引伸为屈服。
    无论遭到多少挫折;都不退缩;不屈服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蔡邕《太尉乔玄碑》:“其性疾华尚朴,有百折不挠,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。”

  • 持正不

    chí zhèng bù náo

    成语解释:挠:弯曲。
    主持公道,不偏不向,不屈服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明史・蒋冕传》:“冕当正德之季,主昏政乱,持正不挠,有匡弼功。”

  • 心痒难

    xīn yǎng nán náo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四折:“着小生迷留没乱,心痒难挠。”

  • 抓耳

    zhuā ěr náo sāi

    成语解释:又抓耳朵又搔腮帮子。形容高兴焦急等的样子。(挠、抓:搔)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11卷:“大郎听罢,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。”

  • 不屈不

    bù qū bù náo

    成语解释:屈、挠:弯曲。
    不屈服。形容不畏强暴和困难;十分顽强;决不屈服。

   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叙传下》:“乐昌笃实,不桡(挠)不诎(屈)。”

  • 不屈

    bù náo bù qū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,表现十分顽强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陈天华《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》:“吾民族以不挠不屈之气概,与外族战,与土番战,与寒暑战,卒能斩荆披棘。”

  • 不折

    bù náo bù zhé

    成语解释:不弯曲,不屈服。形容节操刚正,意志坚强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刘炎《迩言》:“夫观钱塘江潮,犹猛士之肝胆决裂,义士之怒发冲冠。观仙都天柱,犹直臣之气,不挠不折,社稷之佐,拓地擎天。”

  • 百爪

    bǎi zhǎo náo xīn

    成语解释:像有一百只脚爪在抓心一样。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,心神不定。

    成语出处:姜树茂《渔岛怒潮》第14章:“那心里的滋味更不必提了,里面好似生了二十五个小老鼠——百爪挠心。”

  • 直为曲

    náo zhí wéi qū

    成语解释:将直的拗成弯的。比喻变刚强正直为阿世取容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荀悦《汉纪・成帝纪二》:“挠直为曲,斫方为圆;秽素丝之洁,推亮直之心。”

  • 必不

    bì bù náo běi

    成语解释:挠北:败北,作战失败。
    必定不会失败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忠廉》:“若此人也,有势则必不自私矣,处官则必不为污矣;将众则必不挠北矣。”

  • 忠鲠不

    zhōng gěng bù náo

    成语解释:鲠:鱼刺,引申为直。
    指忠诚正直,不肯屈服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刘颂传论》:“逮元康之间,贼臣专命,举朝战栗,苟避俎醯,颂以此时,忠鲠不挠。”

  • 守正不

    shǒu zhèng bù náo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为人、做事坚守正道而不屈从。

   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刘向传》:“君子独处守正,不桡众枉。”

  • 神色不

    shén sè bù náo

    成语解释:神色:神情,态度;挠:屈,弯曲。
    神情无所改变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李孜《纂异记・浮梁张令》:“庖人炙羊方熟,有黄衫者,据盘而走,仆夫连叱,神色不挠。”

  • 喉捩嗓

    náo hóu liè sǎng

    成语解释:指违腔走调,不合声律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江廷讷《广陵月》第二出:“欲度新声休走样,忌的是挠喉捩嗓。”

  • 曲枉直

    náo qū wǎng zhí

    成语解释:指矫正曲直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桓宽《盐铁论・大论》:“而欲废法以治,是犹不用隐斧斤欲挠曲枉直也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