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秦的成语

秦的成语(共43个)

  • 庭朗镜

    qín tíng lǎng jìng

    成语解释:秦庭:秦王朝;朗:明亮。
    秦始皇的能照人五脏六腑的镜子。比喻明于审案的官吏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1卷:“负屈寒儒,得遇秦庭朗镜;行凶诡计,难逃萧相明条。”

  • 欢晋爱

    qín huān jìn ài

    成语解释:秦、晋:春秋时的秦国和晋国。
    当时秦、晋两国世代通姻,后称两姓联姻的关系为“秦欢晋爱”或称“秦晋之缘”。形容双方关系十分和美、亲近。亦作“秦晋之缘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向贲《醉花阴》:“秦欢晋爱成吴越,料今生缘分拙。”

  • 晋之匹

    qín jìn zhī pī

    成语解释:春秋时,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。泛指两家联姻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诸公赞》:“妻父有冰清之姿,婿有璧润之望,所谓秦晋之匹也。”

  • 树楚天

    qín shù chǔ tiān

    成语解释:秦地的树与楚国的天。形容相距很远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高瑞南《山坡羊・怨秋声》:“年华虚度,狠撩人情沾起初,想孤鸾别鹤空调,奈秦树楚天耽误。”

  • 约晋盟

    qín yuē jìn méng

    成语解释:盟:盟誓。
   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君主世代联姻。指婚约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剪灯余话・凤尾草记》:“兼之秦约晋盟,遽然断绝。”

  • 鬟妆镜

    qín huán zhuāng jìng

    成语解释:秦鬟:浙江的秦望山;妆镜:绍兴鉴湖。
    比喻山清水秀的风景区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周密《一萼红・登蓬莱阁有感》:“最负他,秦鬟妆镜,好江山何事此时游。”

  • 琼卖马

    qín qióng mài mǎ

    成语解释:秦琼:人名。
    秦琼卖掉自己的坐骑。指英雄到了困境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唐芸洲《七剑十三侠》第36回:“秦琼卖马,子胥吹箫,自古英雄,也曾困乏。”

  • 庭之泣

    qín tíng zhī qì

    成语解释:春秋时,吴国攻楚,申包胥去秦求救,在秦国墙边哭泣,七日不停,秦哀公受感动,出兵救楚国。比喻向外国求援。另作“秦庭之哭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左传定公四年:“吴师入楚,申包胥如秦乞师,立依于庭墙而哭,日夜不绝声,勺饮不入口,七日,秦师乃出。”

  • 诓楚

    yòu qín kuāng chǔ

    成语解释:战国时张仪劝导秦国以连衡破合从,以诡诈手段欺骗楚国背齐向秦。后遂因以“诱秦诓楚”表示挑拨离间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余怀《板桥杂记・丽品》:“用诱秦诓楚之计,作摧兰折玉之谋。”

  • 越人视

    yuè rén shì qín
  • 朝楚暮

    zhāo chǔ mù qín
  • 晋之缘

    qín jìn zhī yuán

    成语解释: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君主之间世代联姻,关系亲密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乔吉《金钱记》第三折:“我与你合秦晋之缘何如?”

  • 义不帝

    yì bù dì qín

    成语解释:义: 道义。
    道义所在, 绝不尊秦为帝。 比喻不向武力低头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》 赵策。 鲁仲连义不帝秦 /司马光  王陵攻邯郸,少利,益发卒佐陵,陵亡五校,乃以王龁代王陵。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,楚王使春申君将兵救赵。魏王亦使将军晋鄙将兵十万救救。秦王使谓魏王曰:“吾攻赵,旦暮且下;诸侯敢救之者,吾己拔赵,必移兵先击之。”魏王恐,遣人止晋鄙留兵壁邺,名为救赵,实挟两端。又使将军新垣衍闲入邯郸,因平原君说赵王,欲共尊秦为帝,以却其兵。   齐人鲁仲连在邯郸,闻之,往见新垣衍,曰:“彼秦者,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。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,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,不愿为之民也!且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,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!”新垣衍怏然不悦,曰:“先生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?”鲁仲连曰:“固也,吾将言之。昔者,九侯、鄂侯、文王,纣之三公也。九侯有子而好,献之于纣,纣以为恶,醢九侯。鄂侯争之彊,辩之疾,故脯鄂侯。文王闻之,喟然而叹,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,欲令之死。今秦万乘之国也,梁亦万乘之国也,俱据万乘之国,各有称王之名;奈何睹其一战而胜,欲从而帝之,卒就脯醢之地乎?且秦无已而帝,则将行其天子之礼,以号令于天下;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─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,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。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,处梁之宫,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?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?”新垣衍起,再拜,曰:“吾乃今知先生天下之士也!吾请出,不敢复言帝秦矣!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