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的成语(共57个)
- 燕足系诗- 成语解释:把诗系在燕子的腿上,让它传递给亲人。 - 成语出处:五代・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・传书燕》:“尔海东来,必经湘中……欲凭尔附书,投于我婿。” 
- 诗以道志- 成语解释:志:志向,意志。 
 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襄公27年》:“伯有将为戳矣,诗以道志,志诬其上,而公怨之,以为宾荣,其能久乎?幸而后亡。” 
- 七步成诗- 成语解释: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。比喻有才气、文思敏捷。与「七步成章」义同。 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文学》:“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;应声便为诗曰:‘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;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;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’帝深有惭色。” 
- 枕籍诗书- 成语解释:枕籍:纵横相枕而卧。 
 比喻沉溺于诗书之中,没有真本领。- 成语出处:汉・桓宽《盐铁论・殊路》:“夫重怀古道,枕籍诗书,危不能安,乱不能治。” 
- 画意诗情- 成语解释: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周密《清平乐・横玉亭秋倚》词:“诗情画意,只在阑杆外,雨露天低生爽气,一片吴山越水。” 
- 击钵催诗- 成语解释:指限时成诗。比喻诗才敏捷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7回:“七步八叉,具有成例,古人击钵催诗,我要击钵了。” 
- 沈诗任笔- 成语解释:①南朝梁沉约以诗着称,任昉以表、奏、书、启诸体散文擅名,时人称为“沈诗任笔”。笔,谓无韵之文。②用以泛指诗文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陆游《亲归书来多问近况以诗答之》:“沈诗任笔俱忘尽,酒户新来却少增。” 
- 诗礼之训- 成语解释: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季氏》:“曰:‘学《诗》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……曰:‘学《礼》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” 
- 诗言志- 成语解释: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意向和决心。 - 成语出处:语出《书・舜典》:诗言志,歌咏言,声依永,律和声。 
- 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- 成语解释: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,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。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东坡题跋・书摩诘〈蓝关烟雨图〉》: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 
- 诗云子曰- 成语解释:《诗经》所说和孔子所言。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。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刘璋《凤凰池》第一回:“见那诗云子曰、者也之乎的人,他就摇首闭目,只与云锷颖臭味相投。” 
- 诗书礼乐- 成语解释:古代儒家六经即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乐经》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王制》:“乐正崇四术,立四教,顺先王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以造士。” 
- 诗书发冢- 成语解释:比喻口是心非、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外物》:“儒以诗礼发冢。” 
- 文友诗敌- 成语解释:敌:对手。 
 文中好友,诗中对手。- 成语出处:唐・白居易《刘白唱和集解》:仆与足下二十年来为文友诗敌,幸也,亦不幸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