否的成语(共42个)
泰极生否
成语解释:泰、否:《周易》卦名,泰吉否凶。
指事物发展到极端,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,好事会变成坏事。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91回:“泰极生否,乐盛成悲,今被妖邪捕获。”
否往泰来
成语解释:见“否2去泰来”。
成语出处:唐・林谔《石壁寺铁弥勒像颂》:“否往泰来,圣作惠出。”
否极泰回
成语解释:见“否2极泰来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沈采《千金记・漏贼》:“想何年甚时,否极泰回,夫荣子贵。”
泰来否极
成语解释:泰:周易卦名,是好卦。
否:周易卦名,是坏卦。
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,就要转化到它的对立面,好事来到是由于坏事已至终极,坏事变为好事。亦作“否去泰来”、“否极泰至”、“泰来否往”、“否极泰来”。成语出处:唐・白居易《遣怀》诗:“乐往转化,泰来犹否极。”
否极阳回
成语解释:犹言否极泰来。
成语出处:清・陈梦雷《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》:“祸盈业满,否极阳回。”
否终复泰
成语解释:谓厄运终结,好运转来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庚亮传》:“实冀否终而泰,属运在今。”
否终斯泰
成语解释:否:坏;泰:好,顺利。
坏运到了尽头,好运就来了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徐陵《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》:“夫否终斯泰,屯极则亨,若日月之回环,犹阴阳之报复。”
献可替否
成语解释:献:进;替:废。
指劝善归过,提出兴革的建议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二十年》:“君所谓可,而有否焉,臣献其否,以成其可;君所谓否,而有可焉,臣献其可,以去其否。”
人涉卬否
成语解释:别人涉水过河,而我独不渡。《诗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:“招招舟子,人涉卬否。
人涉卬否,卬须我友。”毛传:“卬,我也。
”郑玄笺:“人皆涉,我友未至。
我独待之而不涉。以言室家之道,非得所适贞女不行,非得礼义昏姻不成。”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,不随便附和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邶风・匏有苦叶》:“招招舟子,人涉卬否。人涉卬否,卬须我友。”毛传:“卬,我也。”郑玄笺:“人皆涉,我友未至。我独待之而不涉。以言室家之道,非得所適贞女不行,非得礼义昏姻不成。”
赏善罚否
成语解释:见“赏善罚恶”。
成语出处:《隶释・汉平都相蒋君碑》:“赏善罚否,宽猛协中。”
陟罚臧否
成语解释:赏罚褒贬。
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诸葛亮传》“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,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。”
进可替否
成语解释:谓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弃弊政。
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卢毓传》:“官人秩才,圣帝所难,必须良佐,进可替否。”
进退可否
成语解释:谓进升合格者,黜退不合格者。
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郭祚传》:“陛下圣镜照临,论才授职,进退可否,黜陟幽明。”
否极而泰
成语解释:否、泰:64卦中的两个卦名。
指坏的到了尽头就要好起来。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韩令坤等传论赞》:“虽太祖善御,诸臣知机,要亦否极而泰之象也。”
泰去否来
成语解释:源见“泰否”。谓好事到了尽头,坏事就来了;好运去而厄运来。唐 戎昱《赠别张驸马》诗:“泰去否来何足论,宫中晏驾人事翻。
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