违的成语(共65个)
面从心违
成语解释:表面顺从,心里不以为然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六十三回:世兄果为嫌家伯语重,何难回头是岸,万不可面从腹诽。
弃信违义
成语解释:信:信用;义:道义。
违背诺言,不讲道义。成语出处:清・陈确《分三秦论》:“弃信违义,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,以自行其智,虽得天下,其亡益违。”
绳愆纠违
成语解释:绳:束缚,扶正;愆:过失;纠:纠正。
指举发过失,纠正错误。成语出处:清・陈忱《续资治通鉴・宋真宗景德二年》:“中丞之职,非徒绳愆纠违,亦当顾国家大体。”
违利赴名
成语解释:舍去利欲而求取名声。
成语出处:汉・王充《论衡・答佞》:“上世列传,弃宗养身,违利赴名,竹帛所载。”
违害就利
成语解释:避开祸害,追求利益。
成语出处:《吴子・图国》:“谋者,所以违害就利,要者,所以保业守成。”
违世异俗
成语解释:同“违时绝俗”。
成语出处:《宣和书谱・宣召纪》:“米芾性好洁,世号‘水淫’,违世异俗,每与物迕,人又名米颠。”
违天悖人
成语解释:违背天理人情。
成语出处:宋・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八卷:“若浚此举违天悖人,可取浚头归苗傅,不然,一有退缩,悉以军法从事。”
违乡负俗
成语解释:离别家乡,违背世俗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陈・徐陵《劝进梁元帝表》:“昔苏季、张仪违乡负俗,尚复招三方以事赵,请六国以尊秦。”
违利赴誉
成语解释:违:离去,引申为放弃;赴:奔走。
去利欲而求名誉。指图名不图利。成语出处:汉・王充《论衡・答佞》:弃宗养身,违利赴名,竹帛所载。
言与心违
成语解释:言语与心意相违背。
成语出处:《吴子・图国》:“臣以见占隐,以往察来,主君何言与心违?”
用违所长
成语解释:违:违背。
用人没有使用他的专长。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郭逵传论》:“逵料葛怀敏之败,如烛照龟卜,一时最为知兵。虽南征无功,用违其长,又何尤焉。”
忠不违君
成语解释:违:违背。
忠直的人不会违背他的君主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臧洪传》:“义不背亲,忠不违君。”
不得违误
成语解释:公文用语,不得违反命令,耽误公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