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的成语(共20个)
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
成语解释:项庄席间舞剑,企图刺杀刘邦。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:“今者项庄拔剑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”
逢人说项
成语解释:比喻到处为人说好话。
成语出处:唐・李绰《尚书故实》:“杨祭酒敬之爱才,公心尝知江表之士项斯。赠诗曰:‘处处见诗诗总好,及观标格过于诗。平生不解藏人善,到处逢人说项斯。’”
极口项斯
成语解释:谓满口赞誉。项斯、唐代诗人,为杨敬之所器重,敬之赠诗有“平生不解藏人善,到处逢人说项斯”之句。
成语出处:明・袁宏道《与钱象先生》:“仆极口项斯矣。茂苑虽多士,当今无出公右者。”
项背相望
成语解释:项:颈项。
原指前后相顾。后多形容行人拥挤,接连不断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左雄传》:“监司项背相望,与同疾疢。”
项庄舞剑
成语解释:见“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刘坤一《致张香涛书》:“[定兴]乃于署督篆任内,奏参银元局及淮山盐务,牵涉敝署,不无激射之词,论者谓为项庄舞剑,而弟因未尝稍存芥蒂也。”
项庄之剑,志在沛公
成语解释: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。同“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”。
成语出处:李大钊《国民之薪胆》:“盖项庄之剑,志在沛公,青岛之用兵,不在报德之前仇,非在履英之盟约,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,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。”
代为说项
成语解释:替别人说好话。
成语出处:宋・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・项斯》:“几度见诗诗尽好,及观标格过于诗,平生不解藏人善,到处逢人说项斯。”
为人说项
成语解释:为:替;项:唐朝项斯,字子迁,为杨敬之所器重。
指替人说好话。成语出处:唐・杨敬之《赠项斯》:“平生不解藏人善,到处逢人说项斯。”
望其项背
成语解释:见“望其肩项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汪琬《与周处士书》:“言论之超卓雄伟,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,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。”
望其肩项
成语解释:形容赶得上或达得到。
成语出处:清・汪琬《与周处士书》:“议论之超卓雄伟,真有与《诗》《书》六艺相表里者,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。”
槁项黄馘
成语解释:杭:枯干;项:颈项;馘:脸。
颈项枯瘦,面色苍黄。形容不健康的容貌。成语出处:庄周《庄子・列御寇》:“夫处穷闾阨巷,困窘织屦,槁项黄馘者,商之所短也。”
槁项没齿
成语解释:颈枯齿落。年老貌。
成语出处:清・薛福成《代李伯相重锲洨滨遗书序》:“是时科第既益重,豪儁之士,槁项没齿,冀得当于一试。”
槁项黧馘
成语解释:见“槁项黄馘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薛福成《选举论上》:“孰知夫二百年来,聪明才杰之资,迍邅场屋,槁项黧馘以老死牖下者,肩相至也。”
项庄舞剑,志在沛公
成语解释: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。同“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黄小配《大马扁》第四回:“在康有为之意,志在成名(余成名),如项庄舞剑,志在沛公,今见成名动也不动,已自愧悔。”
扭头别项
成语解释:别:转动;项:颈项。
扭转头颅表示不悦。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2回:“幸是我那天不曾莽撞,不然今日之下,弄得一个扭头别项,一个泪眼愁眉,人生到此,还有何意味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