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的成语(共297个)
物伤其类
成语解释:伤:悲伤;同情;类:同类。
指见到同类死亡;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。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感伤。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获曰:‘兔死狐悲,物伤其类。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,往日无冤,何故害我?”
一物不成,两物见在
成语解释:见:通“现”。
指一件买卖不成功,但双方钱物仍在,没有损失。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2回:“和你往日无冤,近日无仇。一物不成,两物见在,没来由杀你做甚么!”
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
成语解释:方:方术,治道的方法;物:事物。
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,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。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。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上》:“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”
兔死狐悲,物伤其类
成语解释:兔子死了,狐狸感到悲伤。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。
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89回:“获曰:‘兔死狐悲,物伤其类’。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,往日无冤,何故害我?”
见物不取,失之千里
成语解释:见:遇到,看见;取:取得;失:失去。
见到时不拿过来,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。形容不要错失良机。成语出处:明・张凤翼《红拂记・俊杰知时》:“呀,道兄差矣!岂不闻见物不取,失之千里,既遇明主,何必远去?”
物离乡贵
成语解释: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。
成语出处:明・沈璟《埋剑记・柔远》:“自古道物离乡贵,人离乡贱;这语话,信非假,到如今转忆家。”
一物不知
成语解释: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。比喻知识尚有欠缺。
成语出处:汉・扬雄《法言・君子》:“圣人之于天下,耻一物之不知。”
物极必返
成语解释:见“物极必反”。
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近思录・道体》:“《复卦》言七日来复,其间之不断续,阳已复生,物极必返,其理须如是。”
比物此志
成语解释:比物:比类,比喻;志:心意。
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、表达自己的心意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贾谊《新书・阶级》:“故曰‘圣人有金城’者,比物此志也。”王先谦补注:“物,类也。志,意也。言臣如效死取义,则为国家不拔之基,圣人有‘金城’之语,正比类此意也。”
推己及物
成语解释:同“推己及人”。
成语出处:宋・程颢《二程遗书》第11卷:“以己及物,仁也,推己及物,恕也。”
言必有物
成语解释: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。
成语出处:清・方苞《进〈四书〉〈文选〉表》:“故凡所录取,皆以发明义理,清真古雅,言必有物为宗。”
物盛则衰
成语解释:事物繁盛到极点就会衰败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田叔列传》:“夫月满则亏,物盛则衰,天地之常也。”
物极将返
成语解释:见“物极则反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龚自珍《乙丙之际箸议第一》:“子亦知物极将返乎?天生物,命官理之,有所溃,有所郁。”
威刑肃物
成语解释:以严刑使人恭顺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政事》:“桓公在荆州,全欲以德被江汉,耻以威刑肃物。”
物至则反
成语解释:同“物极则反”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春申君列传》:“臣闻物至则反,冬夏是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