辩的成语(共45个)
百口莫辩
成语解释:莫:不能;辩:辩白。
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。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。成语出处:清・俞樾《右台仙馆笔记・大虹村》:“细细幻形以挫辱之耳,然自此百口莫辩矣。”
事实胜于雄辩
成语解释: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。
成语出处:鲁迅《热风>题记》:“现在拟态的制服早已破碎,显出自身的本相来了,真所谓‘事实胜于雄辩’。”
大辩若讷
成语解释:讷:语言迟钝,不善于讲话。
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。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,不露锋芒。成语出处:《老子》第四十五章:“大真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”
不容置辩
成语解释:置:安放。
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。指没有辩护的余地。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三生》:“吾合休矣。既而俘者尽释,惟某后至,不容置辩,立斩之。”
有口难辩
成语解释:虽然有口;却难以分辩清楚。常指含冤受屈但又无处申诉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:“孟夫人有口难辩,倒被他缠住身子,不好动身。”
辩才无碍
成语解释:碍:滞碍。
本是佛教用语,指菩萨为人说法,义理通达,言辞流利,后泛指口才好,能辩论。成语出处:《大乘起信论》:“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,亦知未来之事,得他心智,辩才无碍。”
无可置辩
成语解释:没有什么可争辨的。
成语出处:清・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・滦阳消夏录一》:“此譬至明,以诘形家,亦无可置辩。”
能言善辩
成语解释:善:擅长;辩:辩论。
形容很会说话;善于辩论;口才好。成语出处:元・尚仲贤《气英布》:“若得能言巧辩之士,说他归降。”
无庸置辩
成语解释: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,用不着争辩。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》:“尊重民族形式并不是复古,那是无庸置辩的。”
能言巧辩
成语解释:形容能说会道,善于言辩。
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气英布》第一折:“恰才灵壁之战,项王遣使征布会,布与龙且有隙,称病不赴,若得能言巧辩之士,说他归降,纵项王驰还……破项王必矣。”
百喙莫辩
成语解释:喙:嘴,借指人的嘴。
指纵有众多的嘴也不能辩解。同“百口莫辩”。成语出处:宋・陈亮《谢何正言启》:“谤出事情之外,百喙莫辩;变生意料之余,三肱并折。”
高谈雄辩
成语解释:大发议论,长于说理。形容能言善辩。
成语出处:唐・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:“焦遂五斗方卓然,高谈雄辩惊四筵。”
智足以饰非,辩足以行说
成语解释:智:智谋,指巧诈,诡辩。
巧诈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,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。成语出处:汉・刘向《说苑・臣术》:“四曰智足以饰非,辩足以行说,反言易辞而成文章,内离骨肉之亲,外妒乱朝廷,如此者谗臣也。”
大辩不言
成语解释:大辩:善于辩论。
有口才、善于辩论的人,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齐物论》:“大辩不言,大仁不仁。”
米盐博辩
成语解释:比喻议论广博细杂。
成语出处:《韩非子・说难》:“米盐博辩 ,则以为多而交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