挢的成语(共8个)
- 舌挢不下- 成语解释:挢:翘起。 
 翘起舌头,久久不能放下。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扁鹊苍公列传》:“中庶子闻扁鹊言,目眩然而不瞚,舌挢然而不下。” 
- 挢揉造作- 成语解释:矫揉造作。谓过分做作,极不自然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俞樾《茶香室丛钞・饶州神童》:“按如此教小儿,可谓挢揉造作矣。” 
- 挢枉过正- 成语解释: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。 -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诸侯王表序》:“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,连城数十,宫室百官同制京师,可谓挢往过其正矣。” 
- 目瞪舌挢- 成语解释:同“目瞪口呆”。 - 成语出处:谭嗣同《思纬氤氲台短书一报元征》:“向之主战者,乃始目瞪舌挢,神丧胆落,不敢出一语。” 
- 张嘴挢舌- 成语解释:犹张口结舌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吴研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八十一回:“重庆道一见了他,也不暇多叙寒暄,便把领事的一番话述了出来。某观察听了,不觉张嘴挢舌。” 
- 瞠目挢舌- 成语解释:瞠:瞪着眼睛;挢:翘起。 
 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。- 成语出处:曾朴《答胡适之书》:“我有时谈到外国诗,大家无不瞠目挢舌,认为诗是中国的专有品。” 
- 挢抂过正- 成语解释:矫枉过正。谓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。 
- 钳口挢舌- 成语解释:闭口翘舌。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。 - 成语出处:《清史稿・朱琦传》:“一旦遇大利害,抢攘无措,钳口挢舌而莫敢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