庸的成语(共43个)
庸中皦皦
成语解释:犹言出类拔萃。常人中显得才能特出者。
成语出处:北魏・郦道元《水经注・洛水》:“上叹曰:‘卿庸中皦皦,铁中铮铮也。’”
庸中皎皎
成语解释:指出类拔萃,常人中显得才能特出者。
成语出处:北魏・郦道元《水经注・洛水》:“上叹曰:‘卿庸中皎皎,铁中铮铮也。’”
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召之
成语解释:庸人:平凡的人。
指本来没有事,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。成语出处:清・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・如是我闻》:“姚安公曰:‘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召之’,其此公之谓乎?”
静言庸违
成语解释: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。犹言口是行非。
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尧典》:“静言庸违,象恭滔天。”
无庸讳言
成语解释:不必忌讳这样说。
成语出处:周恩来《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》:“亚非各国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是无庸讳言的。”
无庸赘述
成语解释:用不着多说。
毋庸置疑
成语解释:毋庸:不必。
不必怀疑。成语出处:柯岗《逐鹿中原》第七章:“胜利仍操我手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”
砭庸针俗
成语解释:砭:古代治病用的石针,治疗。
救治凡庸鄙陋。成语出处:清・龚炜《巢林笔谈・双忠寺碑文》:“其论足以扶教维风,其文足以砭庸针俗,卓识大力,一空当世作者。”
靖言庸回
成语解释:同“靖言庸违”。
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尧典》:“静言庸违。”
昏庸无道
成语解释:糊涂平庸,凶狠残暴,不讲道义,多用指糊涂无能且残暴凶狠的帝王。
成语出处:明・酉阳野史《续三国演义》第25回:“言杨太后嗔恨陛下昏庸无道,悖伦逐母,召集故党,贿赂旧属。”
平庸之辈
成语解释:思想品质或成就完全不出色的或使人毫无印象的人,无足轻重的人,才疏者或平庸者。
成语出处: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四卷第42章:“在农村这个天地里,他原来就不是平庸之辈。”
靖谮庸回
成语解释: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。犹口是行非。同“靖言庸回”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文公十八年》:“崇饰恶言,靖谮庸回。”杜预注:“靖,安也;庸,用也;回,邪也。”
靖言庸违
成语解释:指言语巧饰而行动乖违。
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王尊传》:“伤害阴阳,为国家忧,无承用诏书之意,靖言庸违,象龚滔天。”
市井庸愚
成语解释:市井:古时称做买卖的地方;庸:庸俗,指庸人;愚:愚昧,指愚人。
城镇中无知的平民商贾。形容唯利是图的小人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二回:若以罪之大小而论,那宰牛的原算罪魁,但此辈无非市井庸愚,只知惟利是趋,岂知善恶果报之道。
庸懦无能
成语解释:庸:平庸;懦:懦弱。
平庸懦弱,没有才能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六十八回:若使庸懦无能之辈跟随前后,不独教他们笑我天朝无人,反与尔事有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