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的成语(共98个)
- 北鄙之音- 成语解释:指殷纣时的音乐。后世视为亡国之声。亦作“北鄙之声”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乐书》:“纣为朝歌北鄙之音,身死国亡……夫朝歌者不时也,北者败也,鄙者陋也,纣乐好之,与万国殊心,诸侯不附,百姓不亲,天下畔之,枚身死国亡。” 
- 泮林革音- 成语解释:《诗·鲁颂·泮水》:“翩彼飞鸮,集于泮林,食我桑黮,怀我好音。 
 ”郑玄笺:“言鸮恒恶鸣,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,食其桑黮。
 为此之故,故改其鸣,归就我以善音。喻人感于恩则化也。”后用“泮林革音”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。-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鲁颂・泮水》:“翩彼飞鸮,集于泮林,食我桑黮,怀我好音。”郑玄笺:“言鸮恒恶鸣,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,食其桑黮。为此之故,故改其鸣,归就我以善音。喻人感于恩则化也。” 
- 桑间之音- 成语解释:指淫靡的音乐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音初》:“世浊则礼烦而乐淫,郑卫之声,桑间之音,此乱国之所好,衰德之所说。” 
- 哓音瘏口- 成语解释:犹言舌敝唇焦。形容说话之多,费尽口舌。 - 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本馆第一百册祝辞》:“虽然,菲封不弃,敝帚自珍,哓音瘏口,亦已三年,言念前劳,不欲泯没。” 
- 一口同音- 成语解释:犹言众口一词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十一回:“所以听得周三说了一句,大家就一口同音说,以义气为重。” 
- 一槌定音- 成语解释:见“一锤定音”。 - 成语出处:朱可 若丁《深深的绿巷》:“一张张笑脸,圆的、长的、苦的、甜的,都来请示,都来要求指点迷津。真神,一槌定音,无处不响。” 
- 正声雅音- 成语解释:纯正优雅的音乐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皮日休《通玄子栖宾亭记》:“其正声雅音,笙师之吹竽,邠人之鼓籥,不能过也。” 
- 正始之音- 成语解释:①指魏晋玄谈风气。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。当时以何晏、王弼为首,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,谈玄析理,放达不羁;名土风流,盛于洛下,世称“正始之音”。②指纯正的乐声。 -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卫玠传》:“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,此子复玉振于江表,微言之绪,绝而复续。不意永嘉之末,复闻正始之音。” 
- 笙磬同音- 成语解释:比喻人事协调,关系和睦。 -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鼓钟》:“鼓钟钦钦,鼓瑟鼓琴,笙磬同音。” 
- 聆音察理- 成语解释: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。指善于分析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14回:“我老孙,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,翻江搅海的神通;见貌辨色,聆音察理。” 
- 言有尽而音意无穷- 成语解释:语言有穷尽而含意没有穷尽。指诗文等蕴含着深刻含义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刘熙载《艺概・词曲赋》:“故知词也者,言有尽而音意无穷也。” 
- 一鸟入林,百鸟压音- 成语解释:比喻威势压倒众人。 
- 德音莫违- 成语解释:德音:善言;莫违:不要违背。 
 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。-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邶风・谷风》:“德音莫为,及尔同死。” 
- 空谷之音- 成语解释: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的声音。比喻极难得到音信、言论或来访。 -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白驹》:“皎皎白驹,在彼空谷。”《庄子・徐无鬼》:闻人足音跫然而喜也。 
- 养音九皋- 成语解释:比喻贤才隐居修德。语出《诗·小雅·鹤鸣》:“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天。 
 ”。- 成语出处:语出《诗经・小雅・鹤鸣》:“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