矫的成语(共43个)
矫若游龙
成语解释: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,或舞姿婀娜。同“矫若惊龙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梅鼎祚《玉合记・义姤》:“看他矫若游龙,超逾集乌。……夜月红楼,树下霓裳出月。是好舞也。”
矫枉过当
成语解释: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。同“矫枉过正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周亮工《书影》卷四:“石公此论,未为不是;惜乎矫枉过当,遂开后人口实。”
企足矫首
成语解释:企足:踮起脚后跟;矫:通“翘”,举起。
踮起脚跟抬起头。比喻殷切地盼望。成语出处:宋・吕祖谦《东莱博议》:“巍然被衮,号称天子,顾乃企足矫首待晋之予夺以为轻重,何其衰也。”
龙跃鸿矫
成语解释:喻高举远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王世贞《说部》:“东方朔、阮籍其善处难者乎?既弗能避,又弗欲免,曷不龙跃鸿矫哉?”
枉墨矫绳
成语解释:比喻违背准绳、准则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江淹《尚书符》:“箕赋深敛,毒被南郢;枉墨矫绳,害著西荆。”
矫情自饰
成语解释:矫情:掩饰真情。
掩饰真情,自我粉饰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陈思王植传》:“文帝御之以术,矫情自饰,官人左右,并为之说,故遂定为嗣。”
龙骧凤矫
成语解释:龙腾凤飞。喻指行动迅猛。
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武帝纪中》:“公龙骧凤矫咫尺八纮,括囊四海,折冲无外。”
矫世变俗
成语解释:指纠正和改变不良的世风民俗。
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王安石传》:“安石议论高奇,能以辨博济其说,果于自用,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。”
矫国革俗
成语解释:匡正国事,改革敝俗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齐策六》:“矫国革俗于天下,功名可立也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矫正国事,改更弊俗也。”
矫国更俗
成语解释:匡正国事,改革敝俗。同“矫国革俗”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齐策六》:“矫国革俗于天下,功名可立也。”《史记・鲁仲连邹阳列传》作“矫国更俗”。司马贞索隐:“矫正国事,改更弊俗也。”
矫情饰诈
成语解释:以虚假的现象伪装欺骗别人。
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与宰执札子》:“伏念熹昨以蒙思进职,辄具辞免,非敢矫情饰诈,罔上盗名。”
造作矫揉
成语解释:犹言矫揉造作。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女神・春蚕》:“蚕儿呀,你的诗可还是出于有心?无意?造作矫揉?自然流泻?”
矫世厉俗
成语解释:改变颓废的世风,鼓励淳厚的民俗。同“矫世励俗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唐顺之《莆田林氏先墓表》:“矫世厉俗、捐私奉公、崭崖狷洁之行,可以无谴诃憎疾于鬼神,然或不免谴诃憎疾于人。”
矫心饰貌
成语解释:矫心:违背本意。
故意违背本意,故作姿态以掩饰真情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张缵《让尚书仆射表》:而寸衿所滞,近蔽耳目,深浅清浊,岂有能预。加以矫心饰貌,酷非所闲,不喜俗人,与之共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