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的成语(共102个)
冷言冷语
成语解释:冷:不热;冷淡;不温和。
不直接表达其意;从侧面或反面说辛辣嘲讽的话。成语出处:宋・宝林《宝林禅师语录》:“山门疏,关着门,尽是自家屋里,何须冷言冷语,暗地敲人?”
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
成语解释:横眉:怒目而视;千夫指:众人都指责;孺子牛:甘为为人服务的人。
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,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。成语出处:鲁迅《自嘲》诗: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”
冷若冰霜
成语解释:若:好像。
冷得像冰霜一样。比喻对人对事十分冷淡;没有一丝热情。有时也指面目或态度严厉;使人无法靠近。成语出处:清・刘鄂《老残游记续集》第二回:“笑起来一双眼又秀又媚,却是不笑起来又冷若冰霜。”
冷嘲热讽
成语解释:冷嘲:冷言冷语;尖刁刻薄的风凉话;热讽:辛辣难忍的讽刺语。
用尖锐、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。成语出处:清・袁枚《随园三十二种・牍外余言》:“人人知之,皆有不平之意。故晋大夫七嘴八舌,冷讥热讽。”
人情冷暖
成语解释:人情:指社会上的人情世故;冷:冷淡;暖:亲热。
泛指人情的变化。指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,失势时就不理不睬。成语出处:唐・刘得仁《送车涛罢举归山》诗:“朝是暮还非,人情冷暖移。”
残杯冷炙
成语解释:残:剩余;杯:指酒;炙:烤肉。
指吃剩的饭菜。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。成语出处: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・杂艺》:“唯不可令有称誉,见役勋贵,处之下坐,以取残杯冷炙之辱。”
冷言热语
成语解释:犹冷言冷语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二十四卷:“三官说:‘欲待回家,难见父母兄嫂;待不去,又受不得亡八冷言热语。’”
冷眼相待
成语解释:用冷淡的态度接待。比喻不欢迎或看不起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31卷:“娘子,你夫妻是一世之事,莫要冷眼相看,须将好言谏劝丈夫。”
枕冷衾寒
成语解释:枕被俱冷。形容独眠的孤寂凄凉。
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四折:“便枕冷衾寒,凤只鸾孤,月圆云遮,寻思来有甚伤嗟。”
残羹冷炙
成语解释:残:剩余的;羹:有浓汁的食品;炙:烤熟的肉。
喝剩下的酒食。可泛指吃剩下的饭菜。旧时引申为权贵们的施舍。有时亦比喻饮食节俭;生活清苦。也作“残杯冷炙”、“羹残炙冷”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4回:“乒乒乓乓,把吃剩的残羹冷炙,翻的到处都是。”
余杯冷炙
成语解释:指吃剩下来的酒食。
成语出处:明・汤显祖《牡丹亭・寻梦》:“受用余杯冷炙,胜如剩粉残膏。”
冷讥热嘲
成语解释:冷:不热情;讥:讥讽;嘲:嘲笑。
尖锐、辛辣的嘲笑和讥讽。成语出处:清・袁枚《随园三十二种・牍外余言》:“人人知之,皆有不平之意。故晋大夫七嘴八舌,冷讥热讽。”
冷板凳
成语解释:比喻清闲冷落的职务或处于无事可为的境地。指受人冷遇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渔《怜香伴・毡集》:“下官自从选了这个穷教官,坐了这条冷板凳,终日熬姜呷醋,尚不能勾问舍求田,哪里再经得起进口添人。”
心灰意冷
成语解释:灰心失望,意志消沉。
成语出处:清・梁启超《湖南时务学堂学约》:“非有坚定之力,则一经挫折,心灰意冷。”
山寒水冷
成语解释:冷冷清清。形容冬天的景象。
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卷八:“秋至山寒水冷,春来柳绿花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