席的成语(共89个)
管宁割席
成语解释:管宁:人名;席:坐卧用的编织物。
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,中止交往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德行》:“管宁、华歆曾同席读书,有乘轩冕过门者,宁读如故,歆废书出看。宁割席分座曰:‘子非吾友也。’”
匪石匪席
成语解释:不是石,不是席。意为石可转而心不可转,席可卷而心不可卷。比喻意志坚定,永不变心。
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邶风・柏舟》:“我心匪石,不可转也;我心匪席,不可卷也。”
席珍待聘
成语解释:席:铺陈;聘:请人任职。
铺陈珍品,待人选用。旧指有才能的人等待受聘用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儒行》:“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。”
天下无不散筵席
成语解释:天下没有不解散的聚会。指团聚是相对的,终究要分离的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5卷:“天下无有不散筵席,就合上一千年,少不得有个分开日子。”
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
成语解释:甘味:味道好。
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,吃饭时吃不出好味道。形容心事重重,坐卧不安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齐策五》:“秦王恐之,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”
拔诸水火,登于衽席
成语解释:拔:拉出;诸:同“之于”;登:加上;衽席:床席。
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。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。成语出处:明・宋濂《阅江楼记》:“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。”
出于水火,登之衽席
成语解释:登:加上;衽席:床席。
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。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。成语出处:章炳麟《致南京参议会论建都书》:“国维四固,安于泰山,出于水火而登之衽席,则其幸耳。”
行则连舆,止则接席
成语解释:行:出行;舆:车子;止:休息;席:坐席。
出行时车子相连,休息时座位相接。形容两人关系密切,形影不离。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・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昔日游处,行则连舆,止则接席,何曾须臾相失。”
挂席为门
成语解释:汉初丞相陈平,好读书,在未发迹时,家里很穷,挂着破席子当门。见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。后以“挂席为门”指隐士居处。亦形容贫穷或居处简陋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陈丞相世家》载:汉初丞相陈平,好读书,在未发迹时,家里很穷,挂着破席子当门。
居不重席
成语解释:居:坐;卧;席:席垫用品。
坐卧不用两重席垫;指生活俭朴节约。成语出处:左丘明《左传・哀公元年》:“昔阖庐食二味,居不重席,室不崇坛。”
座无空席
成语解释:席:座位。
座位没有空着的。形容出席的人很多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王浑传》:“时吴人新附,颇怀畏惧。浑抚循羁旅,虚怀绥纳,座无空席,门不停宾,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。”
坐无虚席
成语解释:座位没有空着的。多形容观众、听众或出席、参加的人很多。
成语出处:《太平广记・龙三・释玄照》:“他常常愿意讲授一千遍《法华经》,以利于他人。在山中开讲之后,虽然寒暑无常,山路险恶,但是来听讲的总是坐无虚席。”
枕席过师
成语解释:师:军队。
军队从桥上渡河,如在枕席上通过那样安稳而容易。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赵充国传》:“治湟陿中道桥,令可至鲜水,以制西域,信威千里,从枕席上过师,十一也。”
坐不重席
成语解释:坐不用双层席子。比喻生活节俭。
成语出处:先秦・韩非《韩非子・外储说左下》:“门外长荆棘,食不二味,坐不重席。”
割席断交
成语解释:席:坐席,草席。
把席割开分别坐。比喻朋友绝交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德行》:“又尝同席读书,有乘轩冕过门者,宁读书如故,歆废书出看。宁割席分坐,曰:‘子非吾友也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