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夏的成语

夏的成语(共49个)

  • 行得春风望

    xíng dé chū fēng wàng xià yǔ

    成语解释:行:施。
    比喻要先给别人好处,然后别人才会给自己好处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白朴《墙头马上》第四折:我本是好人家孩儿,不是娼人家妇女,也是行下春风望夏雨。待要做眷属,枉坏了少俊前程,辱没了你裴家上祖!

  • 变夷

    yòng xià biàn yí

    成语解释:夏,诸夏,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;夷,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。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上》:“吾闻用夏变夷者,未闻变于夷者。”

  • 五郭公

    xià wǔ guō gōng

    成语解释:《春秋》一书中,“夏五”后缺“月”字,“郭公”下未记事。比喻文字脱漏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春秋・桓公十四年》:“十有四年春正月,公会郑伯于曹。无冰。夏五。”《春秋・庄公二十四年》:“冬,戎侵曹。曹羁出奔陈。赤归于曹。郭公。”

  • 广细旃

    guǎng xià xì zhān

    成语解释:高大的房屋,精致的毡毯。指居住条件优越。语出《汉书·王吉传》:“广夏之下,细旃之上,明师在前,劝诵在后。
    ”颜师古注:“广夏,大屋也。
    旃,与毡同。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语出《汉书・王吉传》:“广夏之下,细旃之上,明师在前,劝诵在后。”颜师古注:“广夏,大屋也。旃,与氈同。”

  • 虫疑冰

    xià chóng yí bī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人囿于见闻,知识短浅。

    成语出处:语出《庄子・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。”

  • 虫语冰

    xià chóng yǔ bī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人的见识短浅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秋水》:“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。”

  • 悬鹑

    zǐ xià xuán chún

    成语解释:鹑:鹑鸟尾秃有如补绽百结。
    指子夏生活寒苦却不愿做官,衣服破烂打结,披在身上像挂着的鹑鸟尾一样。形容人衣衫褴褛,生活困顿却清高自持,安贫乐道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荀子・大略》:“子夏家贫,衣若悬鹑。”

  • 冬箑

    dōng zhá xià qiú

    成语解释:语出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:“知冬日之箑,夏日之裘,无用于己,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。
    ”后因以“冬箑夏裘”比喻不合时宜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鲍照:“伊冬箑而夏裘,无双功而并盛。”

  • 青青

    dōng xià qīng qīng

    成语解释:指松柏的颜色无论冬夏都是青色的。比喻人的节操终生不变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德充符》:受命于地,唯松柏独也正,在冬夏青青。受命于天,唯尧舜独也正,在万物之首。

  • 冬暖

    dōng nuǎn xià liáng
  • 郭公

    guō gōng xià wǔ

    成语解释:《春秋》一书中,“郭公”下未记事,“夏五”后缺“月”字。比喻文字脱漏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春秋・庄公二十四年》:“冬,戎侵曹。曹羁出奔陈。赤归于曹。郭公。”《春秋・桓公十四年》:十有四年春正月,公会郑伯于曹。无冰。夏五。

  • 三冬二

    sān dōng èr xià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三两年。

  • 商彝

    shāng yí xià dǐng

    成语解释:夏商的青铜礼器。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沈起凤《谐铎・吕仙宝筏》:“君文气息逼似《两京》,次者亦韩潮苏海,若以此猎取功名,譬犹执商彝夏鼎鬻诸五都之肆,非弗宝贵,而无如识者希也。”

  • 五冬六

    wǔ dōng liù xià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不论寒暑。不管什么时候。

    成语出处:魏巍《山雨》:“不论白天黑夜,五冬六夏,她穿着件小破花褂子,在那儿放哨。”

  • 鼎商彝

    xià dǐng shāng yí

    成语解释:夏代的鼎,商代的彝器。泛指古董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汤式《一枝花・赠王马杓》套曲:“纵然道夏鼎商彝休将做宝贝啶,也不似他情忺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