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的成语(共167个)
百口莫辩
成语解释:莫:不能;辩:辩白。
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。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。成语出处:清・俞樾《右台仙馆笔记・大虹村》:“细细幻形以挫辱之耳,然自此百口莫辩矣。”
百身莫赎
成语解释:百身:自身死一百次;赎:抵。
拿一百个我,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。表示极沉痛地悼念。成语出处:唐・白居易《祭崔相公文》:“丘园未归,馆舍先捐。百身莫赎,一梦不还。”
爱莫能助
成语解释:爱:一说通“爰”;隐蔽貌;指隐而不见;另说解为同情怜惜。
①原意指德之举无形;隐而不见;所以没有人能帮助他。②虽很同情;愿意帮助;但限于力量或条件而无法办到。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・王安石三难苏学士》:“荆公开言道:‘子瞻左迁黄州,乃圣上主意,老夫爱莫能助。’”
鞭长莫及
成语解释:鞭:马鞭子;莫:不;及:够得上。
马鞭虽长;但打不到马肚子上。原意是说即使有力量;也使不得;因为马肚子不是鞭打的地方。后比喻力量达不到。成语出处:清・昭槤《啸亭续录・魏柏乡相公》:“滇、黔、蜀、粤地方边远,今将满兵遽撤,恐一旦有变,有鞭长莫及之虞。”
望尘莫及
成语解释: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。比喻远远落在后面。尘:尘土;莫:不;及:赶上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赵咨传》:“复拜东海相,之官,道经荥阳,令敦煌曹暠,咨之故孝廉也,迎路谒候。咨不为留,暠送至亭次,望尘不及。”
莫须有
成语解释:原意是也许有吧。后指凭空捏造。
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岳飞传》:“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,其事体莫须有。”
知子莫若父
成语解释: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。
成语出处:先秦・管仲《管子・大匡》:“知子莫若父,知臣莫若君。”
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
成语解释:要想人家不知道,除非自己不去做。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。
成语出处:汉・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欲人勿闻,莫若勿言;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。”
宁教我负人,莫教人负我
成语解释:负:辜负;莫:不要。
宁可让我辜负一切人,不要让任何人辜负我。指极其自私自利的处世态度。成语出处:《斩鬼传》第六回:“宁教我负人,莫教人负我,奇方得自曹操。”
各人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家瓦上霜
成语解释: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,不管别人的事。
成语出处:《警世通言・玉堂春落难逢夫》:“王定拜别三官而去。正是:各人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家瓦上霜。”
各人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
成语解释:比喻不要多管闲事。
成语出处:鲁迅《经验》:“然而也有经过许多人经验之后,倒给了后人坏影响的,如俗语说‘各人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’的便是其一。”
常将有日思无日,莫待无时思有时
成语解释:思:考虑。
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的日子,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。指应注意节约,不要浪费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12回:“‘常将有日思无日,莫待无时思有时。’如此剀切劝谕,奢侈之风,自可渐息。”
宁当有日筹无日,莫待无时思有时
成语解释:宁:宁愿;筹:计划。
当有钱时要考虑贫穷时,不能到了没钱时还在回想有钱时候。指应厉行节约,注意储备,不能浪费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85回:“‘宁当有日筹无日,莫待无时思有时。’人肚内有了这两句话,便不怕了。”
平生莫做亏心事,半夜敲门不吃惊
成语解释:平生:有生以来;亏心:违背良心。
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,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。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,心地坦然。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盆儿鬼》第二折:“平生莫做亏心事,半夜敲门不吃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