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帝的成语

帝的成语(共28个)

  • 土皇

    tǔ huáng dì

    成语解释:指盘踞一方有势力的人物。

    成语出处:孙力《都市风流》第16章:“他是乡里的土皇帝,你是这里的县太爷。”

  • 辇之下

    dì niǎn zhī xià

    成语解释:皇帝所在的地方。用指京都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十三:“帝辇之下,怎容你这等胡行?你却如何谋了他小老婆,劫了十五贯钱,杀死了亲夫,今日同往何处?从实招来。”

  • 鱼鲁

    yú lǔ dì hǔ

    成语解释:谓将鱼误写作鲁,帝误写作虎。泛指文字错讹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金桌《〈南海百咏〉跋》:“余家向有钞本,承讹踵谬,不无鱼鲁帝虎之失,恨不能一一订正之。”

  • 虎鲁鱼

    dì hǔ lǔ yú
  • 女填海

    dì nǚ tián hǎi

    成语解释:源见“精卫填海”。喻指力微志大,奋斗不息。清 吴嘉纪《善哉行》之二:“夸父逐日,帝女填海,虽罕成功,志愿恒在。
    ”。

  • 衣溅血

    dì yī jiàn xiě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臣子誓死保卫君王的忠义行为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书:(嵇)绍以天子蒙尘,承诏驰诣行在所。值王师败绩于荡阴,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,唯绍俨然端冕,以身捍卫,兵交御辇,飞箭雨集,绍遂被害于帝侧,血溅御服,天子深哀叹之。及事定,左右欲浣衣,帝曰:“此嵇侍中血,勿去。”

  • 三王

    èr dì sān wáng

    成语解释:二帝:唐尧、虞舜;三王:夏禹、商汤、周文王。
    指古代帝王。

   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扬雄传》:“昔在二帝三王……财足以奉郊庙、御宾客,充庖厨而已。”

  • 亥豕

    hài shǐ dì hǔ

    成语解释:同“鲁鱼亥豕”。宋 黄伯思《东观馀论.校定楚词序》:“此书既古,简册迭传,亥豕帝虎,舛午甚多。
    ”。

  • 子孙

    huáng dì zǐ sūn

    成语解释:黄帝:姬姓,号轩辕氏,中华民族的祖先。
    黄帝的后代。指中华儿女。

    成语出处:周恩来《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》:“仍需要全国同胞,每一个热血的黄帝子孙,坚韧不拔地努力奋斗。”

  • 明王

    shèng dì míng wáng

    成语解释: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。后泛称历代英明的帝王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刘歆《移书让太常博士》:“汉兴,去圣帝明王遐远,仲尼之道又绝,法度无所因袭。”

  • 三皇

    wǔ dì sān huáng

    成语解释:五帝:少昊、颛顼、帝喾、尧、舜;三皇: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。
    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。后借指远古时代的帝王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周礼・春官・外史》:掌三皇五帝之书。

  • 舄乌虎

    xì wū hǔ dì

    成语解释:因“舄”与“乌”、“虎”和“帝”字形相近,同经传抄,容易写错。指文字抄传错误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埤雅》:“舄九写而为乌,虎三写而为帝,言书之转易如此。”

  • 义不

    yì bù dì qín

    成语解释:义: 道义。
    道义所在, 绝不尊秦为帝。 比喻不向武力低头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》 赵策。 鲁仲连义不帝秦 /司马光  王陵攻邯郸,少利,益发卒佐陵,陵亡五校,乃以王龁代王陵。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,楚王使春申君将兵救赵。魏王亦使将军晋鄙将兵十万救救。秦王使谓魏王曰:“吾攻赵,旦暮且下;诸侯敢救之者,吾己拔赵,必移兵先击之。”魏王恐,遣人止晋鄙留兵壁邺,名为救赵,实挟两端。又使将军新垣衍闲入邯郸,因平原君说赵王,欲共尊秦为帝,以却其兵。   齐人鲁仲连在邯郸,闻之,往见新垣衍,曰:“彼秦者,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。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,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,不愿为之民也!且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,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!”新垣衍怏然不悦,曰:“先生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?”鲁仲连曰:“固也,吾将言之。昔者,九侯、鄂侯、文王,纣之三公也。九侯有子而好,献之于纣,纣以为恶,醢九侯。鄂侯争之彊,辩之疾,故脯鄂侯。文王闻之,喟然而叹,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,欲令之死。今秦万乘之国也,梁亦万乘之国也,俱据万乘之国,各有称王之名;奈何睹其一战而胜,欲从而帝之,卒就脯醢之地乎?且秦无已而帝,则将行其天子之礼,以号令于天下;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─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,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。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,处梁之宫,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?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?”新垣衍起,再拜,曰:“吾乃今知先生天下之士也!吾请出,不敢复言帝秦矣!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