蛮的成语(共20个)
瘴雨蛮烟
成语解释: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。
成语出处:宋・辛弃疾《满江红・送汤朝美自便归》词:“瘴雨蛮烟,十年梦,尊前休说。”
楚管蛮弦
成语解释:泛指南方的管弦乐器。
成语出处:唐・李商隐《燕台・冬》诗:“楚管蛮弦愁一概,空城舞罢腰支在。”
胡搅蛮缠
成语解释:不讲道理,纠缠不放。
成语出处:清・邵振华《侠义佳人》第一回:“我说的正经话,你不听;胡搅蛮缠的说了这些闲篇儿,谁来听你!”
蛮烟瘴雾
成语解释:指南方的烟雨瘴气。借指荒凉地区。
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再和公仪赠白鹇》:“蛮烟瘴雾虽生处,何必区区忆陋邦。”
蛮不讲理
成语解释:蛮:野蛮;粗暴。
态度蛮横;不讲道理。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》:“在我们社会里,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,蛮不讲理,行凶犯法的人。”
蛮烟瘴雨
成语解释: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。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。
成语出处:宋・黄公度《眼儿媚・梅词和傅参议韵》词:“如今憔悴,蛮烟瘴雨,谁肯寻搜。”
龙荒蛮甸
成语解释:指边远蛮荒之地。亦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。
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武帝纪》:“遂乃三浮伪主,开涤五都,雕颜卉服之乡,龙荒朔漠之长,莫不回首朝阳,沐浴玄泽。”
横蛮无理
成语解释:态度粗暴,不讲道理。
成语出处:罗广斌《红岩》第13章:“余新江望着眼前这个横蛮无理、惯于装腔作势的敌人,气愤地握紧了拳头。”
蛮横无理
成语解释:野蛮横暴;不讲道理。
成语出处:刘操南《武松演义》第六回:“武松在旁边说话不得,恼恨县主得了贿银,这样蛮横无理。”
南蛮鴃舌
成语解释:鴃:即伯劳。
原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鸟语。后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上》:“今也南蛮鴃舌之人,非先王之道。”
蛮争触斗
成语解释:蛮:蛮氏;触:触氏。
《庄子》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,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宋・庄周《庄子・则阳》:“有国于蜗之左角者,曰触氏,有国于蜗之右角者,曰蛮氏。时相与争地而战,伏尸数万,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。”
蛮触之争
成语解释:蛮:蛮氏;触:触氏。
《庄子》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,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宋・庄周《庄子・则阳》:“有国于蜗之左角者,曰触氏,有国于蜗之右角者,曰蛮氏。时相与争地而战,伏尸数万,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。”
蛮触相争
成语解释:蛮触:蛮氏、触氏,《庄子》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。
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则阳》:“有国于蜗之左角者,曰触氏,有国于蜗之右角者,曰蛮氏。时相与争地而战,伏尸数万,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。”
瘴雨蛮云
成语解释:瘴:瘴气;蛮:南方荒无人烟的地区。
形容南方边远地区的恶劣自然环境。成语出处:宋・陆游《涪州》诗:“使君不用勤留客,瘴雨蛮云我欲愁。”
触斗蛮争
成语解释:触和蛮。《庄子》寓言中蜗牛角上两个小国。见《庄子·则阳》。后因以“触斗蛮争”喻为私利而争斗。
成语出处:清・尤侗《注云飞・十空曲》:“竖子英雄,触斗蛮争蜗角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