塞的成语(共86个)
拔本塞源
成语解释:本:根本,根源。
拔起树根,塞住水源。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慕容垂载记》:“将军欲裂冠毁冕,拔本塞源者,自可任将军兵势,何复多云。”
闭目塞听
成语解释:塞:堵塞。
闭上眼睛不看;堵住耳朵不听。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王充《论衡・自纪》:“闭明塞聪,爱精自保。”
闭塞眼睛捉麻雀
成语解释: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。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:“‘闭塞眼睛捉麻雀’,‘瞎子摸鱼’,粗枝大叶,夸夸其谈,满足于一知半解。”
顿开茅塞
成语解释:头脑本来像被茅草堵塞住;忽然被打开了。比喻因受启发而忽然心思开朗;明白了道理或消除了疑团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下》:“山径之蹊间,介然用之而成路;为间不用,则茅塞之矣;今茅塞子之心矣。”
茅塞顿开
成语解释:茅:茅草;塞:堵塞。
茅草塞路;突然开通了。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;现在一下开窍了。比喻立刻理解明白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下》:“山径之蹊间,介然用之而成路;为闲不用,则茅塞之矣。今茅塞子之心矣!”
闭目塞耳
成语解释:堵塞视听。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。
成语出处:唐・魏征《隋书・东夷传・高丽》:“王乃坐之空馆,严加防守,使其闭目塞耳,永无闻见。”
塞翁失马
成语解释:边塞一老人丢失一匹马;后此马归来;并带回一匹骏马。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;但从长远看;也许会得到好处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安《淮南子・人间训》:“近塞上之人,有善术者,马无故亡而入胡,人皆吊之。”
两豆塞耳
成语解释: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,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。
成语出处:《鹖冠子・天则》:“夫耳之主听,目之主明。一叶蔽目,不见太山;两豆塞耳,不闻雷霆。”
双豆塞聪
成语解释:聪:听觉灵敏。
用两粒豆子塞住耳朵。比喻被暂时的现象和眼前的利益所蒙蔽,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质。成语出处:《鹖冠子・天则》:“夫耳之主听,目之主明。一叶蔽目,不见太山;两豆塞耳,不闻雷霆。”唐・聂夷中《杂兴》:两叶能蔽目,双豆能塞聪。
蔽明塞聪
成语解释:蔽:遮;聪:听觉灵敏;明:看得清楚。
蒙住眼睛不看,堵塞耳朵不听。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。成语出处:宋・曾巩《洪范传》:“夫然,故蔽明塞聪,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。”
敷衍塞责
成语解释:敷衍:做事不认真;塞责:搪塞责任。
做事不认真负责;表面应付了事。成语出处:清・张集磬《道咸宦海见闻录》:“而严令愿为恪遵,委勘几及年余,始克竣事,半属敷衍塞责。”
聊以塞责
成语解释:聊:姑且;塞:搪塞;应付。
姑且用以搪塞、应付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。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:“我素乏捷才,且不长于吟咏,姐妹辈素所深知;今夜聊以塞责,不负斯景而已。”
闭明塞聪
成语解释:堵塞视听。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。
成语出处:汉・王充《论衡・自纪》:“闭明塞聪,爱精自保。”
屯街塞巷
成语解释:形容人多拥挤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三回:“武松在轿上看时,只见亚肩迭背,闹闹穰穰,屯街塞巷,都来看迎大虫。”
疾雷不及塞耳
成语解释: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同“疾雷不及掩耳”。
成语出处:《淮南子・兵略训》:“故善用兵者,见敌之虚,乘而勿假也,追而勿舍也,迫而勿去也,击其犹犹,陵其与与,疾雷不及塞耳,疾霆不暇掩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