丑的成语(共50个)
子丑寅卯
成语解释:四个地支。多指事理。
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卷五:“曰:‘如何是十二时?’师曰:‘子丑寅卯。’僧礼拜。师 示颂曰:‘十二时中那事别,子丑寅卯吾今说。若会唯心万法空,释迦、弥勒从兹决 。’”
生旦净丑
成语解释:生:小生;旦:花旦;净:花脸;丑:小丑。
京剧里的四种人物扮相,借指各种人物。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0回:“这女孩子面生,不是个侍儿,倒象是那十二学戏的女孩子之内的,却辨不出他是生旦净丑那一个角色来。”
家丑不外扬
成语解释:丑:羞耻;扬:宣扬,传播。
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情不向外人宣扬。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玄门偃禅师法嗣》:“问:‘如何是和尚家风?’师曰:‘不欲说似人。’曰:‘为甚么却如此?’师曰:‘家丑不外扬。’”
家丑不可外谈
成语解释:家里不光彩的事,不便向外宣扬。同“家丑不可外扬”。
成语出处:《西游记》第六九回:“古人云:‘家丑不可外谈。’奈神僧是朕恩主——惟不笑,方可告之。”
美女者丑妇之仇
成语解释:美女是丑妇的仇人。旧时比喻贤臣是奸臣的仇敌。
成语出处:汉・刘高《说苑・尊贤》:美女者丑妇之仇也,盛德之士,乱世所疏也;正直之行,邪枉所憎也。
丑媳妇总得见公婆
成语解释:比喻隐藏不住,总要露相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十六回:“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,索性我自己招罢。”
比物丑类
成语解释:指连缀同类事物,进行排比归纳。
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学记》:“古之学者,比物丑类。”郑玄注:“以事相况而为之。丑,犹比也。”
丑类恶物
成语解释:指坏人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文公十八年》:“丑类恶物,顽嚣不友。”
丑声四溢
成语解释:声:名声;溢:外流。
丑恶的名声到处传播。形容臭名远扬。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卢陵孝献王义真传》:案车骑将军义真,凶忍之性,爰自稚弱,咸阳之酷,丑声远播。
出丑扬疾
成语解释:暴露丑恶。
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玉镜台》第三折:“这一场出丑扬疾,安排下佯小心,妆大胆,丹方一味。”
丑态尽露
成语解释:丑恶的形态彻底暴露出来。
成语出处:明・唐顺之《荆州文集・答茅鹿门知县》:而影响剿说,盖头窃尾,如贫人借富人之衣,庄农作大贾之饰,极力装作做,丑态尽露。
遮羞包丑
成语解释:指掩盖感到羞耻和丑陋的东西。
成语出处:钱钟书《围城》:“这一张文凭,仿佛有亚当、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,可以遮羞包丑。”
百拙千丑
成语解释:极言拙劣丑陋。
成语出处:宋・晓莹《罗湖野录・辩禅师》:“黄龙鼻下无口,当然所见颟顸,至今百拙千丑。”
出丑放乖
成语解释:犹言出乖露丑。
成语出处:元・耶律楚材《为石壁寺请信公庵主开堂疏》:“窃以达磨昔年,莽卤截鹤续凫;天宁今日,颟顸证龟作鳖,可怜弄七成拙,不免出丑放乖。”
出丑狼籍
成语解释:出丑:丢脸。
丢脸丢得不成样子。成语出处:《后西游记》第二十五回:你这些无情没福的和尚,我也没功夫出丑狼籍与你打官司,待几日饿死了,出我这口恶气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