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的成语(共102个)
牛头不对马嘴
成语解释: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・苏知县罗衫再合》:“见鬼,大爷自姓高,是江西人,牛头不对马嘴!”
驴唇不对马嘴
成语解释:比喻说话写文章;前言不搭后语;两不相合。
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第19卷:“驴唇马嘴夸我解问,十转五绕你从朝。”
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
成语解释:横眉:怒目而视;千夫指:众人都指责;孺子牛:甘为为人服务的人。
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,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。成语出处:鲁迅《自嘲》诗: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”
有缘千里来相会,无缘对面不相逢
成语解释:缘:缘分。
有缘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,也会相聚在一起。没有缘分的人即使面对面走过,也聚不到一块。成语出处:宋・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第14出:“有缘千里能相会,无缘对面不相逢。”
对答如流
成语解释: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迅速。形容对问话的内容熟悉;反应敏捷;口才极好。
成语出处:唐・黄滔《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》:“和尚盖行高而言寡,是日对答如流。”
对牛弹琴
成语解释: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;白费口舌(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)。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(主要讥讽说话的人);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;对外行人说内行话。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。
成语出处:汉・牟融《理惑论》:“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,伏食如故,非牛不闻,不合其耳矣。”
应对如响
成语解释:同“应答如响”。
成语出处:《陈书・文学传・岑之敬》:“武帝亲自论难。之敬剖释纵横,应对如响,左右莫不嗟服。”
当面锣,对面鼓
成语解释:比喻面对面地商量、对证或争论。
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51回:“他听见俺娘说不拘几时要对这话,他如何就慌了。要是我,你两个当面锣、对面鼓的对不是!”
针锋相对
成语解释:针锋:针尖。
针尖对针尖。比喻双方的意见、观点、策略、行动等尖锐的对立。也比喻在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言论、行动等采取相应的行动、措施。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第25卷:“夫一切问答,如针锋相投,无纤毫参差。”
抽黄对白
成语解释:谓只求对仗工稳。
成语出处:唐・柳宗元《乞巧文》:“眩耀为文,琐碎排偶,抽黄对白,啽哢飞走。”
对症下药
成语解释:症:病症;下药:用药。
医生针对病人的病情开方用药。比喻针对具体情况;采取具体有效措施。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41卷:“克己复礼,便是捉得病根,对证下药。”
楚囚对泣
成语解释:楚囚:指被俘到晋国的楚人钟仪;后比喻处于危难窘迫境地的人;对泣:相对哭泣。
现泛指处于危难窘迫之境的人相对而泣。成语出处:宋・杨万里《新亭送客》:“柏壁置人添一笑,楚囚对泣后千年。”
对客挥毫
成语解释:喻文思敏捷。毫,毛笔。
成语出处:宋・黄庭坚《病起荆江即事》诗之八:“闭门觅句陈无己,对客挥毫秦少游。”
冤家对头
成语解释:仇人,仇敌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渔《慎鸾交・狠图》:“谁想才学之才与钱财之财两下里是冤家对头,从来不肯见面的。”
新亭对泣
成语解释:新亭:古地名,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;泣:小声哭。
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言语》:“过江诸人,每至美日,辄相邀新亭,藉卉饮宴。周侯中坐而叹曰:‘风景不殊,正自有山河之异!’皆相视流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