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的成语(共389个)
正大光明
成语解释:公正无私、胸怀坦白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文公文集・卷三十八・答周益公》:“至若范公之心,则其正大光明,固无宿怨,而惓惓之义,实在国家。”
黑白分明
成语解释:黑、白:黑白两种颜色;明:清楚。
黑白两色分得很清。比喻对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。成语出处:汉・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・保位权》:“黑白分明,然后民知所去就。”
明珠暗投
成语解释:原意是明亮的珍珠,暗里投在路上,使人看了都很惊奇。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。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鲁仲连邹阳列传》:“臣闻明月之珠,夜光之璧,以暗投人于道路,人无不按剑相眄者。何则?无因而至前也。”
明察暗访
成语解释:察:调查研究;访:查询。
公开察看了解;暗中调查访问。指用不同方式;从不同方面进行调查了解。成语出处:清・林则徐《覆奉访察碎石工程情形折》:“臣仰奉谕旨,明察暗访,不必丞丞。”
山明水秀
成语解释:山光明媚;水色秀丽。形容风景优美。
成语出处:宋・黄庭坚《蓦山溪・赠衡阳陈湘》:“眉黛敛秋波,尽湖南,山明水秀。”
柳暗花明
成语解释:绿柳成荫、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。也比喻又是一番情景或进入一种新的境界。
成语出处:宋・陆游《游山西村》诗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
明辨是非
成语解释:分清楚是和非、正确和错误。
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与王懿敏公》:“某窃位于此,不能明辨是非,默默苟且,负抱愧耻,何可胜言。”
溺爱不明
成语解释:溺爱:十分宠爱。
形容对子孙或晚辈过分宠爱,看不到他们的缺点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大学》:“人莫知其子之恶”朱熹注:“溺爱者不明”
审思明辨
成语解释:仔细地思考,明确地分辨。
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中庸》: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
明察秋毫
成语解释:明:明晰;察:看;观察;秋毫: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;比喻极细微的事物、现象。
目光犀利;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。形容人能洞察事理;不受欺蒙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
明哲保身
成语解释:明哲:明智;通达事理。
指洞察事理、聪慧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。也指为了个人得失不坚持原则;与世无争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大雅・烝民》:“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。”
自作聪明
成语解释:自以为很聪明。形容轻率逞能。
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蔡仲之命》:“无作聪明,乱旧章。”
明目张胆
成语解释:张胆:放大胆量。
原来形容有胆有识;敢作敢为。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;公开放肆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王敦传》:“今日之事,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,宁忠臣而死,不无赖而生矣。”
清风明月
成语解释:只与清风、明月为伴。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。也比喻清闲无事。
成语出处:《南史・谢譓传》:“入吾室者,但有清风,对吾饮者,唯当明月。”
精明能干
成语解释:机灵聪明,办事能力强。
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苏弁传》:“弁通学术,吏事精明,承延龄后,平赋缓役,略烦苛,人赖其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