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的成语(共40个)
春去冬来
成语解释:春天过去,冬天到来。形容时光流逝。
成语出处:《新编五代史平话・周史》:“不然,厉兵秣马,春去冬来,使贼兵疲于奔命,俟其势衰,收之未晚。”
冬日之温
成语解释:冬天城太阳的温暖。封建时代比喻君主的恩惠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齐・王俭《褚渊碑文》:君垂冬日之温,臣尽秋霜之戒。
冬日之阳
成语解释:冬天里太阳的光和热。比喻人民所向往的仁政。
成语出处:《逸周书・大聚解》:王若欲求天下民,先设其利而自至,譬之若冬日之阳,夏日之阴,不召而民自来,此谓归德。
冬山如睡
成语解释:冬天的山林象睡着了一样。形容冬天山林寂静的景象。
成语出处:宋・郭熙《林泉高致・山水训》:真山水之烟岚,四时不同,春山澹冶而如笑,夏山苍翠而如滴,秋山明净而如妆,冬山惨淡而如睡。
冬日黑裘
成语解释:裘:皮袄。
冬天穿黑皮袄。比喻仅能御寒,不尚奢华。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檀弓》:孙叔敖冬日黑裘,夏日葛衣。
冬月无复衣
成语解释:冬天没有第二件衣服可穿。形容家境贫寒。
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沈道虔传》:冬月无复衣,戴颙闻而迎之,为作衣服,并与钱一万。
秋收冬藏
成语解释: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,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。比喻一年的农事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太史公自序》:“夫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此天道之大经也。”
十冬腊月
成语解释:指阴历十月、十一、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。
成语出处:清・无名氏《刘公案》第59回:“十冬腊月喝凉水,临死埋在灶火坑。”
寒冬腊月
成语解释:腊月:农历十二月。
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。成语出处:汉・无名氏《别诗(骨肉缘枝叶)》:“征夫怀远路,游子恋故乡。寒冬十二月,晨起践严霜。”
残冬腊月
成语解释:腊月:阴历十二月。
指一年将尽之时。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・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错过了吉日良时,残冬腊月,未必有好日了。”
冬烘先生
成语解释: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。
成语出处:五代・王定宝《唐摭言》卷八:“主司头脑太冬烘,错认颜标作鲁公。”
无冬历夏
成语解释:谓一年到头。
成语出处:《中国民间故事选・天池水》:“这水呀,无冬历夏,总是一个劲儿地淌。”
指冬瓜骂葫芦
成语解释:指表面上骂这个人,实际上骂那个人。
冬箑夏裘
成语解释:语出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:“知冬日之箑,夏日之裘,无用于己,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。
”后因以“冬箑夏裘”比喻不合时宜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鲍照:“伊冬箑而夏裘,无双功而并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