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的成语(共43个)
既有今日,何必当初
成语解释:既然现在后悔,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?。
成语出处:《五灯会元・天衣怀禅师法嗣・惠林宗本禅师》:“曰:‘中下之流,如何领会?’师曰:‘伏尸万里。’曰:‘早知今日事,悔不慎当初。’”
初生之犊不畏虎
成语解释: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,无所畏惧。
成语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十四章:“刚吃过早饭,人马全都汇齐,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,不免惊惶,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,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。”
躲过初一,躲不过十五
成语解释:指躲避一时,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。
成语出处:马烽《吕梁英雄传》第51回:“以后找机会再抓吧!躲过初一,也躲不过十五,将来总有抓住他的机会哩!”
初出茅庐
成语解释:茅庐:草屋。
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;接受邀请;就任军师;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;大败曹兵;立下了战功。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;缺乏经验。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9回:“博望相持用火攻,指挥如意笑谈中,直须惊破曹公胆,初出茅庐第一功。”
大梦初醒
成语解释: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。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,开始醒悟过来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齐物论》:“且有大觉,而后知此其大梦也。”
初来乍到
成语解释:刚刚来到。
成语出处: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五卷第19章:“行走在大城市五光十色的街道上,少平倒不像初来乍到时那般缩手缩脚。”
情窦初开
成语解释:指刚刚懂得爱情(多指少女)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渔《蜃中楼・耳卜》:“我和你自情窦初开之际,就等到如今了。”
如梦初醒
成语解释:像刚从梦中醒来。比喻过去一直糊涂;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;刚刚明白过来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:“厉公大喜曰:‘寡人闻仲之言,如梦初醒。’”
早知今日,悔不当初
成语解释:既然现在后悔,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?。
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天衣怀禅师法嗣・惠林宗本禅师》:“曰:‘中下之流,如何领会?’师曰:‘伏尸万里。’曰:‘早知今日事,悔不慎当初。’”
初露锋芒
成语解释:锋芒:刀剑的刃口和尖端;多比喻事物的尖利部分;引申为人的棱角和锐气。
比喻刚开始显露出自己的力量或才能。成语出处:《人民日报》1984.2.25:“舒同的墨海生涯从他十四岁在乡间初露锋芒时算起,已有六十五个年头了。”
初生牛犊不怕虎
成语解释:牛犊:小牛;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。
比喻年轻人勇敢胆大;无所畏惧;敢作敢为。也作“初生牛犊不惧虎”、“初生牛犊不畏虎”。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74回:“俗云:‘初生牛犊不惧虎。’”
新硎初试
成语解释:形容很锋利。多比喻经过长期准备或训练后刚上任做某事;初露锋芒。
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痛史》:“这五百和尚,都是侠禅亲自教出来的,操练了几年,今日新硎初试,勇气百倍。”
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
成语解释:靡:无;初:开始;鲜:少;克:能。
事情都有个开头,但很少能到终了。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大雅・荡》:“天生烝民,其命匪谌,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”
早知今日,何必当初
成语解释:既然现在后悔,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?。
成语出处:巴金《秋》尾声:“谈话中也常提到四妹,真是早知今日,何必当初。”
教妇初来,教儿婴孩
成语解释: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。
成语出处: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・教子》:“俗谚曰:‘教妇初来,教儿婴孩。’诚哉斯语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