役的成语(共19个)
一身两役
成语解释:一个人做两件事。
成语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张充传》:“一身两役,无乃劳乎?”
毕其功于一役
成语解释: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。
成语出处:孙中山《民报>发刊词》: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,睹其祸害于未萌,诚可举政治革命、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。”
无能为役
成语解释:役:役使。
简直连供给他们役使都不配。自谦才干远不能和别人相比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成公二年》:“此城濮之赋也。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,故捷。克于先大夫,无能为役。”
心为形役
成语解释:形:形体。
心神被生活、功名利禄所驱使。形容人的思想不自由,做一些违心的事。成语出处:晋・陶潜《归去来辞》:“既自以心为形役,奚惆怅而独悲?”
贪官蠹役
成语解释:蠹:蛀虫。
贪图财物的官僚和吏役。成语出处:《清史稿・朱之弼传》:“世祖严治贪官蠹役,特立严法,如非官役不用此例。”
更若役
成语解释:更换你的差使.。
口腹自役
成语解释:口腹:饮食。
饮食自理,不靠他人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告子上》:“饮食之人,天有失也,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?”晋・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・序》:尝从人事,皆口腹自役。
社稷之役
成语解释:社稷: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,代指国家;役:供职。
臣下对君王应尽的职责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少仪》:“为人臣下者,有谏而无讪,有亡而无疾,颂而无谄,谏而无骄,怠则张而相之,废则帚而更之,谓之社稷之役。”
东门之役
成语解释:指旧仇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五年》:郑人侵卫牧,以报东门之役。
兴役动众
成语解释:役:劳役。
指运用大批人力。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反对堵口回河疏》:比年以来,兴役动众,劳民费财,不精谋虑于厥初,轻信利害之偏说,举事之始,既已仓皇,群议一摇,寻复悔罢。
斗筲之役
成语解释:指报酬极少的劳役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郭太传》: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?
横征苛役
成语解释:谓滥收捐税,徭役严酷。
成语出处:清・陈天华《中国革命史论》第二章第四节:“夫以始皇、二世之横征苛役,淫刑以逞,以汉高较之,仁暴自相天壤。”
饥饱劳役
成语解释:指生活劳苦,食无定时。
成语出处:元・高文秀《黑旋风》第三折:“俺哥哥三朝的五日,可便忍饿耽饥,五六日不曾尝着水米,常言道饥饱劳役。”
久役之士
成语解释:役:服兵役。
指长期出征在外的兵士。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杜诗传》:重复厚赏,加于久役之士。
省役薄赋
成语解释:省:减少;赋:税。
减轻徭役和赋税,施行仁政。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・曹植《汉景帝赞》:“省役薄赋,百姓殷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