惑的成语(共43个)
二缶锺惑
成语解释:用两种容量不同的器具来量粮食,怎幺也量不清。比喻标准不一,是非不明。缶、锺:指量器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天地》:“以二缶锺惑,而所适不得矣。”
发蒙解惑
成语解释:发蒙:启发蒙昧;解惑:解除疑惑。
指启发开导,脱离蒙昧,解除疑惑。成语出处:汉・枚乘《七发》:“故曰发蒙解惑,不足以言也。”
惑世盗名
成语解释:欺骗世人,窃取名誉。
成语出处:汉・徐幹《中论・考伪》:“于是惑世盗名之徒,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,生邪端,造异术。”
惑世诬民
成语解释:指蛊惑世人。
成语出处:明刘若愚《酌中志・内臣职掌纪略》:“极厌憎释教,以为惑世诬民,最宜摈绝者。”
解惑释疑
成语解释:解:解释;释:消除。
解答疑难问题,消除困惑情绪。成语出处:汉・孔融《荐祢衡表》:使衡立朝,必有可观。飞辩骋辞,溢气坌涌,解疑释结,临敌有余。
年逾不惑
成语解释:不惑:指四十岁。
年纪超过了四十岁。成语出处:明・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・纳粟民生高第》:次年登进士,为庶常,显重于词林,其年且逾不惑久矣。
祅言惑众
成语解释:祅,同“妖”。祅言即妖言,假借神鬼的名义,而迷惑别人。又作“妖言惑众”。用骗人的话来迷惑群众。妖言,骗人的话。惑,迷惑。
成语出处:汉书睦弘传:“妄设祅言惑众,大逆不道。”汉书张敞传:“祅祥变怪,不可胜记。”荀子正名篇:“忌讳不称,祅辞不出。”祅辞即祅言。
质疑辨惑
成语解释:谓提出疑问,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、辨析。
成语出处:明・朱衡《道南源委》卷三:“[张彦清]初从朱子游,得其大旨,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,造谐益深。”
知命不惑
成语解释:对生命、自然有了很好的了解,随遇而安,不迷惑。
成语出处:覣・韩愈《送齐下第序》:以己之不直,而谓人皆然。其植之也固久,其除之也实难,非百年必世,不可得而化也,非知命不惑,不可得而改也。
疑三惑四
成语解释:怀疑这个怀疑那个。指人多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