薰的成语(共25个)
摘艳薰香
成语解释:形容文辞华美。
成语出处:唐・杜牧《冬至日寄小侄阿宜》诗:“高摘屈宋艳,浓薰班马香。”
兰薰桂馥
成语解释:原比喻恩泽长留,历久不衰。后用来称人子肖孙贤。
成语出处:唐・骆宾王《上齐州张司马启》:“常山王之玉润金声,博望侯之兰薰桂馥,羽仪百代。”
一薰一莸
成语解释:薰:香草。
莸:臭草。
香臭夹杂,往往只闻其臭不闻其香。故用来比喻一善一恶之中,善易消而恶难除。有两个意思:(1)比喻善易消恶易存,或善不能止恶,恶能消善。
(2)一香一臭,善恶分明。成语出处:左传僖公四年:一薰一莸,十年尚犹有臭。 《左传》 僖公四年: 一薰一莸, 十年尚犹有臭。先秦‧左丘明《左传‧僖公四年》:一薰一莸,十年尚犹有臭。
三沐三薰
成语解释:再三沐浴熏香。表示郑重或虔敬。亦作“三沐三熏”。
成语出处:宋・李清照《投翰林学士綦宋礼启》:“重归畎亩,更须三沐三薰。”
三薰三沐
成语解释: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。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。同“三衅三浴”。②表示虔敬。③比喻栽培,提携。
成语出处:金・元好问《丙午九日咏菊》:“三薰复三沐,岁宴与君期。”
薰莸同器
成语解释:香草和臭草收藏在同一个容器内。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。薰:香草;莸:臭草。
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 王肃《孔子家语・致思》:“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,尧桀不共国而治,以其异类也。”
薰香自烧
成语解释:薰:香草。
薰草因为有香气而招致焚烧。比喻人因有才能而招致灾祸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龚胜传》:“薰以香自烧,膏以明自销,龚生竟夭天年,非吾徒也。”
薰莸不同器
成语解释:薰:香草,比喻善类;莸:臭草,比喻恶物。
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个器物里。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。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 王肃《孔子家语・致思》:“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,尧桀不共国而治,以其异类也。”
三浴三薰
成语解释: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。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。同“三衅三浴”。
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答吕毉山人书》:方将坐足下,三浴而三薰之,听仆之所为,少安无躁。
兰质薰心
成语解释: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。
成语出处:唐・杨虞卿《过小妓英英墓》诗:“兰质薰心何所在?焉知过者是狂夫。”
薰以香自焚
成语解释:薰:香草。
香草因为有香味才遭焚烧。比喻人因有才能而招来祸患。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龚胜传》:嗟,薰以香自焚,膏以明自销,龚生竟夭天年,非吾徒也。
忧心如薰
成语解释:薰:同“熏”。
忧虑的心情就像被火熏烤一样。形容十分焦虑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大雅・云汉》:“旱魃为虐,如炎如焚,我心惮暑,忧心如薰。”
薰莸异器
成语解释:薰莸:香草和臭草。
香草和臭草不能收藏在同一个器皿里。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。成语出处:清・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・新旧唐书》:“凡作史者,美恶必宜别卷,所以类族辨物,使薰莸异器,阅者一览可知。”
利欲薰心
成语解释: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。
成语出处:宋・黄庭坚《赠别李次翁》诗:“利欲薰心,随人翕张。”
铜臭薰天
成语解释:铜臭:铜钱的臭味。
形容充满难闻的铜钱气味。指贿赂公行,风气败坏。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席方行》:“金光盖地,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;铜臭薰天,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