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e的成语(共346个)
良禽择木
成语解释:比喻贤者择主而事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哀公十一年》:“鸟则择木,木岂能择鸟。”
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
成语解释:鸣;鸟叫。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,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滑稽列传》:“此鸟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;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”
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
成语解释:匹夫:平民男子。
指国家兴亡大事,每个平民都有责任。成语出处:周作人《杨柳》:“大抵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类的大题目,文章又照例是空泛的。”
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
成语解释:逆:倒,反。
比喻学习或做事一定要克服困难,努力向前。成语出处:《怀念刘少奇同志・片断回忆寄深情》:“他常对工作人员说,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”
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
成语解释:国家的兴盛或衰亡,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。
成语出处:清・顾炎武《日知录・正始》:“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,与有责焉耳矣。”
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
成语解释:则:就;加:加以。
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,如果有,就改正,如果没有,就用来勉励自己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学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朱熹注:“曾子以此三者,日省其身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,其自治诚切如此,可谓得为学之本矣。”
成则为王,败则为虏
成语解释: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,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,称帝称王;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,被称为俘虏。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,无人敢责难,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。
成语出处:元・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第五折:“我成则为王,败则为虏,事已至此,惟求早死而已。”
日中则昃,月满则亏
成语解释: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,月亮盈满就要亏缺。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,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。
成语出处:《易・丰》:“日中则昃,月盈则食,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,而况乎人乎!”
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
成语解释:水能载舟,也能覆舟。比喻民可拥护君主,也能推翻君主。
成语出处:《孙卿子》:“孔子对鲁哀公曰:‘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,君以此,思危,则不危焉。’”
合则留,不合则去
成语解释:合:投契,融洽。
意见相合就留下共事,不合就离开。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范增论》:“增年已七十,合则留,不合则去。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,而欲依项羽以成功名,陋矣。”
吐珠于泽,谁能不含
成语解释:含:衔在嘴里。
明珠出于水泽,则人人都会取来衔在嘴里。比喻君权旁落,则人人都要谋夺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翟峬传》:“故孔子曰:‘吐珠于泽,谁能不含。’谕君之权柄外假,则毕竟取以为己利,犹出于泽中,谁能不含。”
欲速则不达
成语解释:速:快;达:达到。
指过于性急图快,反而不能达到目的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:“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”
日中必昃,月满必亏
成语解释:昃:太阳偏西。
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,月亮满圆就要亏缺。比喻事物盛极必衰,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。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19卷:“日中必昃,月满必亏。明公功名到此,已无可加,急流勇退,此其时矣。”
国之存亡,匹夫有责
成语解释:匹夫:平民男子。
指国家兴亡大事,每个平民都有责任。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
成语解释:移:迁移。
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,月亮满圆就要亏缺。比喻事物盛极必衰,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秦策》:“语曰:‘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。’物盛则衰,天之常数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