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拼音索引
  4. N
  5. nian

nian的成语(共431个)

  • 引年求退

    yǐn nián qiú tuì

    成语解释:引年:自陈年老。
    自陈年老,请求退休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金史・完颜守道传》:“今引年求退,甚得宰相体,然未得代卿者,以是难从。”

  • 穷年累月

    qióng nián lěi yuè

    成语解释:穷:尽;完。
    累:积累。
    穷年:年初到年终;整年。
    累月:持续几个月。
    形容连续不断;时间长久。

    成语出处: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荣辱》:“然而穷年累世,不知不足,是人之情也。”

  • 百年树人

    bǎi nián shù rén

    成语解释:百年:形容时间长;树:栽培;造就;人:指人才。
    形容人才的培养不容易;需要很长时间。也指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。

    成语出处:先秦・管仲《管子・权修》:“一年之计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莫如树木,终身之计莫如树人。”

  • 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

    shí nián shù mù , bǎi nián shù rén

    成语解释:树:培植,培养。
   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。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。

    成语出处:先秦・管仲《管子・权修》:“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”

  • 念念有词

    niànniàn yǒu cí

    成语解释:念念:嘴里连续不断地叨念着;有词:有像歌诀似的词语。
    旧指有法术的人掐诀念咒;或指和尚念经以及说祈祷的话等。现指低声自语;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:“手里捻珠,口内念念有词,往那巽地上吹了一口气,忽的吹降去,便是一狂风。”

  • 年深日久

    nián shēn rì jiǔ

    成语解释:深:远。
    时间久远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:“自别了长安,年深日久,就有些盘缠也使尽了。”

  • 拈花惹草

    niān huā rě cǎo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到处留情,多指男女间的挑逗引诱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1回:“他父亲给他娶了个媳妇,今年才二十二岁,也有几分人材,又兼生性轻薄,最喜拈花惹草,多浑虫又不理论。”

  • 积年累月

    nián lěi yuè

    成语解释:积年:多年;累月:连月。
    指经过的时间长。

    成语出处: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・后娶》:“况夫妇之义,晓夕移之;婢仆求容,助相说引。积年累月,安有孝子乎!”

  • 流年不利

    liú nián bù lì

    成语解释:流年:旧时算命的人逐年推算一个人运气的好坏;叫“流年”;这里指某一个年头、时间。
    时运不好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想是我流年不利,故此没福消受,以致如此。”

  • 惹草拈花

    rě cǎo niān huā

    成语解释:惹、拈:指挑逗、勾引;花、草:比喻女子。
    旧时指男子在外面挑逗、勾引女人;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二本楔子:“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,不是恁惹草拈花没掂三。”

  • 蔫头耷脑

    niān tóu dā nǎo

    成语解释:蔫:枯萎;耷:垂。
    没精打采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卷第七章:“满银蔫头耷脑走出门坎后,惊讶地看见是他的小舅子,便把罗着的腰直了一下,脸上倒显出了几分羞愧的颜色。”

  • 古稀之年

    gǔ xī zhī nián

    成语解释:稀:少。
    指人到七十岁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杜甫《曲江二首》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

  • 痿人念起

    wěi rén niàn

    成语解释:下肢瘫痪的人总想着能够站起来走路。比喻某种念头十分强烈而无法实现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刘禹锡《谢窦相公启》:望故国而未归,如痿人之念起。

  • 豆蔻年华

    dòu kòu nián huá

    成语解释:豆蔻:一种花色淡黄、果实含香可入药的多年生草本植物;比喻少女。
    指少女十三四岁的妙龄年代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杜牧《赠别》诗: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”

  • 死日生年

    sǐ rì shēng nián

    成语解释:“虽死之日,犹生之年”的缩语。指感人的恩德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魏征《十渐不克终疏》:“冀千虑一得,衮职有补,则死日生年,甘从斧钺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