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o的成语(共449个)
轻如鸿毛
成语解释:鸿毛:大雁的毛。
比大雁的毛还要轻。比喻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。成语出处:汉・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,用之所趣异也。”
丁一卯二
成语解释:丁:通“钉”,这里指榫头;卯:器物上接榫头的孔眼。
丁卯合位,一丝不差。形容确实、牢靠。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抱妆盒》第三折:“要说个丁一卯二,不许你差三错四。”
冒天下之大不韪
成语解释:不韪:不是,错误。
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。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十一年》:“犯五不韪,而以伐人,其丧师也,不亦宜乎?”
不揣冒昧
成语解释: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4回:“晚生还有一句话,不揣冒昧,合老世翁商议。”
人不可貌相
成语解释:不能只根据相貌、外表判断一个人。
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六十二回:“陛下,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。若爱丰姿者,如何捉得妖贼也?”
鉴貌辨色
成语解释: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,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,以求取悦于人。
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・守清禅师》:“僧曰:‘争知某甲不肯?’师曰:‘鉴貌辨色。’”
见貌辨色
成语解释:根据对方的脸色、表情行事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・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“那鸨儿是老积年,见貌辨色,见秦重恁般装束。”
以貌取人
成语解释:以:根据;凭据;貌:外貌;取:衡量、判断。
根据人的外貌衣着来判断、衡量其品质能力的高下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,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”
岸然道貌
成语解释:指严肃的神态。
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成仙》:“又八九年,成忽自至,黄巾氅服,岸然道貌。”
照猫画虎
成语解释:比喻照着样子模仿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11回:“这大相公聪明得很,他是照猫画虎,一见即会套的人。”
仙姿玉貌
成语解释:形容女子姿态容貌都美。
成语出处:唐・郑《津阳门》诗:“鸣鞭后骑何躞蹀,宫妆禁袖皆仙姿。”《乐府诗集・宫怨》:“三千玉貌休自夸,十二金钗独相问。”
矫情饰貌
成语解释:矫情:掩饰实情。
掩饰实情,故作姿态。亦作“矫情饰行”。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恩涬传序》:“夫令色巧言,矫情饰貌,邀眄睐之利,射咳唾之私,此盖苟进之常也。”
茧丝牛毛
成语解释:形容功夫细密。
成语出处:明・郎瑛《七修续稿・诗文》:“茧丝牛毛,充栋汗牛,字书之繁也;道听涂说,井蛙瓮鸡,学识之拘也。”
泰山鸿毛
成语解释:比喻轻重相差极大。
成语出处:汉・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,用之所趋异也。”
鸿毛泰山
成语解释:比喻轻重相差极大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,用之所趋异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