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n的成语(共1745个)
山穷水尽
成语解释:山和水都到了尽头;已没有路可走。比喻陷入绝境。
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李八缸》:“苟不至山穷水尽时,勿望给与也。”
是古非今
成语解释:是:认为对;非:认为不对,不以为然。
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,否认现代的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元帝纪》:“且儒雅不达时宜,好是古非今,使人眩于名实,不知所守,何足委任!”
今不如昔
成语解释:昔:往昔;过去。
现在不如过去。成语出处:宋・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・冷斋不读书》:“洪觉范《冷斋夜话》,谓山谷嫡宜州,殊坦夷,作诗曰:‘老色日上面,欢宗日去心,今既不如昔,后当不如今。”
今是昨非
成语解释:现在是对的;过去错了。
成语出处:晋・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
绝无仅有
成语解释:绝:绝对;仅:只。
只有这一个;此外不会再有。形容极其少有。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上皇帝书》:“改过不吝,从善如流,此尧、舜、禹、汤之所勉强而力行,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。”
令行禁止
成语解释:令:命令。
行:执行;施行;禁:禁令;止:停止。
有令必行;命令发布就马上行动;有禁必止;命令停止就立刻停止。形容法令通畅而严明。成语出处:《逸周书・文传》:“令行禁止,王始也。”
不知进退
成语解释: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。比喻无决断。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。
成语出处:汉・荀悦《汉纪・哀帝纪下》:“恐陛下有过失之讥,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。”
赶尽杀绝
成语解释:驱除干净;彻底消灭。比喻残忍狠毒;不留余地。
成语出处:明・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:“黄天禄上马,提枪出营,见余化曰:‘匹夫赶尽杀绝,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禄!’”
言近旨远
成语解释:旨:题旨;所要表达的意思。
言语虽然浅近;含意却很深远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下》:“言近而指远者,善言也。”
不矜不伐
成语解释:矜:自夸;自大;伐:自我夸耀。
不骄傲自大;不夸耀自己。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大禹谟》:“汝惟不矜,天下莫与汝争能,汝惟不伐,天下莫与汝争功。”
仁至义尽
成语解释:仁爱和正义的行动到了头。旧指诚心报答有助于农事的神灵。对人的爱护、容忍、原谅与帮助;达到尽心尽力的最大限度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郊特牲》:“蜡之祭,仁之至,义之尽也。”
言不尽意
成语解释:言:说的话;尽:完全。
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。多用于信的末尾。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上》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
书不尽言
成语解释:书:书信。
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。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。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上》:“子曰:‘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’”
进德修业
成语解释:修业:推广、扩大功业。
提高道德修养;扩大功业建树。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乾》:“君子进德修业。”
平易近人
成语解释:平易:原指道路平坦宽广;后比喻态度平和;没有架子;使人容易接近。
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;通俗易懂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鲁周公世家》:“平易近民,民必归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