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拼音索引
  4. C
  5. chuan

chuan的成语(共365个)

  • 望眼欲穿

    wàng yǎn yù chuān

    成语解释:眼睛都要望穿了。形容盼望殷切。望:向远处看;眼:眼睛;欲:将要;穿:破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西湖居士《明月环・诘环》:“小姐望眼欲穿,老身去回覆小姐去也。”

  • 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

    zhǐ kě yì huì , bù kě yán chuán

    成语解释: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,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。指道理奥妙,难以说明。有时也指情况微妙,不便说明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天道》:“意之所随者,不可以言传也。”

  • 穿凿附会

    chuān záo fù huì

    成语解释:穿凿:硬要把讲不通的道理讲通;附会:把毫无关系的事硬拉在一起。
    指勉强生硬解释;把没有意义硬是说成有某种意义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洪迈《容斋续笔》第二卷:“用是好知奇者,欲穿凿附会,固各有说云。”

  • 万箭穿心

    wàn jiàn chuān xīn

    成语解释:犹万箭攒心。形容万分伤痛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野叟曝言》第七回:“[璇姑]再听到哥子末后一段说话,真如万箭穿心,竟放声大哭起来。”

  • 传为笑柄

    chuán wéi xiào bǐng

    成语解释:笑柄:被人取笑的材料。
    流传开去被人们当作取笑的资料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90回:“男家埋怨他办事无首尾,女家骂他占骗……合城传为笑柄。”

  • 看风使船

    kàn fēng shǐ chuán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跟着时势转变方向,随机应变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西湖佳话・断桥情迹》:“老娘是个走千家,踏万户,极聪明的人,须看风使船,且待他口声如何。”

  • 移船就岸

    chuán jiù àn

    成语解释:就:凑近,靠近。
    改变原来主张,乘势凑上去办成某事。也比喻不招自来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91回:“那薛蝌若有悔心,自然移船就岸,不愁不先到手。”

  • 铁砚磨穿

    tiě yàn mó chuān

    成语解释:铁铸的砚台被磨穿。形容立志不移,持久不懈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一折“[混江龙]向《诗》《书》经传,蠹鱼似不出费钻研。将棘围守暖,把铁砚磨穿。”

  • 穿壁引光

    chuān bì yǐn guāng

    成语解释:穿:凿通;引:引进。
    凿通墙壁,引进烛光。形容家贫读书刻苦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。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

  • 水滴石穿

    shuǐ dī shí chuān

    成语解释:滴:液体一点一点地往下落;穿:破;透。
    指水一滴一滴不断地往下落;把石头穿透。比喻只要有恒心;不断努力;事情自然会成功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乖崖援笔判云:‘一日一钱,千日一千;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。’”

  • 吴牛喘月

    wú niú chuǎn yuè

    成语解释:吴牛: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。
    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,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。比喻因疑心而害怕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应劭《风俗通》:“吴牛望月则喘;使之苦于日,见月怖,喘矣!”

  • 穿针引线

    chuān zhēn yǐn xiàn

    成语解释:原指在男女之间进行的撮合;现常用来比喻从中联系、牵合、拉拢;使双方接通关系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周楫《西湖二集・吹凤箫女诱东墙》:“万乞吴二娘怎生做个方便,到黄府亲见小姐询其下落,做个穿针引线之人。”

  • 眉目传情

    méi mù chuán qíng

    成语解释:用眉眼的活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意。常用来形容用眼色表示爱情。参见“眉来眼去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一折:“只你那眉眼传情未了时。”

  • 一马平川

    yī mǎ píng chuān

    成语解释:能纵马奔驰的广阔平坦的地面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东坡诗・卷二十三・游径山》:“势若骏马奔平川。”

  • 户限为穿

    hù xiàn wéi chuān

    成语解释:户限:门槛;为:被。
    门槛都踩破了。形容进出的人很多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李绰《尚书故实》:“(智永禅师)积年学书,秃笔头十瓮,每瓮皆数石。人来觅书,并请题头者如市,所居户限为之穿穴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