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集之众
更新:2025-10-31 14:45
三国・魏・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故汉祖奋三尺之剑,驱乌集之众,五年之中而成帝业。”
作主语、宾语;指杂乱的一群人。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虞翻传》:“明府用乌集之众,驱散附之士。”
即“乌合之众”。见“乌合之众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乌合之众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管子(?∼公元前644),名夷吾,字仲,春秋齐国颍上人。初事公子纠,后事齐桓公为相。通货积财,富国强兵,尊周室,攘戎狄,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;辅佐桓公成为霸主,桓公尊为“仲父”。管子奠定齐国的法治思想,著重经济管理,他曾说:“像乌鸦一样暂时凑合在一起的人,因为没有组织、没有纪律,刚开始什么都好商量,久了就什么都看不对眼,互相唾弃。表面上虽然还维持良好的关系,但因为没有交心,权力不在领导人的手上,而在属下或幕僚,可说是暂时依附、没有权势的领导者。”后来“乌合之众”被用来比喻暂时凑合,无组织、无纪律的一群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