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战奇略第六卷佚战解析

本篇以《佚战》为题,旨在阐述胜仗之后如何防止松懈斗志、丧失警惕而导致失败的问题。佚,通“逸”,安闲也;放佚,谓放荡安闲,这里作“放松警惕”解。它认为,在打了胜仗之后,不可凭恃胜利而放松警惕,相反,则应当更加严阵以待,处逸犹劳,切实做到有备无患。战争的经验展示了这样一条规律:胜仗之后,往往是人们容易放松警惕的时候;而放松警惕,则极易为敌所乘而转胜为败。本篇正是从这一历史的经验教训中,提出了“不可恃己胜而放佚”和“佚而犹劳”的重要指导思想。这是十分可贵的。战国末期,秦将王翦奉命率军伐楚到达前线后,从当面敌情实际出发,采取了坚壁不战之策。他处逸犹劳,保持高度警惕。为了养精蓄锐以更有效地打败楚军,王翦一面“日休士洗沐,而善饮食抚循之,亲与士卒同食”,一面组织部队大力开展以“投石超距”为内容的军事训练,把关心抚慰士卒生活同加强部队军事训练紧密结合起来,从而大大提高了部队战斗力,为其后取得对楚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佚战原文

凡与敌战,不可恃己胜而放佚,当益加严厉以待敌,佚而犹劳。法曰:「有备无患。」

秦王翦将兵六十万代李信击荆。荆闻王翦益军而来,乃悉国中兵以拒秦。王翦至,坚壁而守之,不肯战。荆兵数出挑战,终不出。王翦日休士,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,亲与士卒同食。久之,王翦使人问:「军中戏乎?」对曰:「方投石超距。」于是,王翦曰:「士卒可用。」荆数挑战而秦不出,乃引而东。翦因举兵追之,令壮士出击,大破荆军。

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gushicn.com/fanyi/3641.html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

相关推荐

  • 百战奇略第六卷佚战译文

    大凡对敌作战,不可依仗自己取得了胜利,就放纵部队以至丧失警惕,应当越发严加戒备以等待敌人的再次进攻,做到处于安逸的条件下,仍像在劳困的环境中那样常备不懈。诚如兵法所说:“有了充分的

    百战奇略2022-01-23 20:33
  • 将苑卷二厉士解析

    本篇文章论述将领必须善于激厉将士,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要充分调动起将士的积极性。将士用命,才能取胜,这是不言而喻的。文章不但提出了问题,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。作者提了五条激励将士的办法,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北狄解析

    本篇文章明确正确地分析了北方游牧民的特性,并比较了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劣,从而提出了守边之道:派良将戍边,训练精兵实行屯田策略,以逸待劳,待机破敌。诸葛亮没有亲自对付过北狄,但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西戎解析

    本篇文章明确指出西域少数民族“勇悍好利”,并从其生活环境等条件,分析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。文章又进一步指出,西域“地广形险”的地理特点,因而提出对策:“候之以外衅,伺之以内乱”才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南蛮解析

    本篇文章明确指出,南蛮有许多民族,不易教化,爱结朋党,但稍有不满又互相攻打。而且这些民族居住分散,聚分不定,为人贪心,却很勇敢。南蛮居住区春夏常流行传染病。针对这些情况,诸葛亮指出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情势解析

    本篇文章论述对敌战术。指出对不同的敌人要使用不同的战术,从而克敌致胜。文章把敌军将领分为六种类型,进而说明对付这些不同敌将的不同策略。文章对敌军将领的分析细致入微,因此提出的策略针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东夷解析

    本篇文章明确指明了东面少数民族的特征。突出了“悍急能斗”和“凭险自固”两个特征,从而提出了对策:当他们“上下和睦,百姓安乐”时,“未可图也”;待他们“上乱下离”时,可对他们分化瓦解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地势解析

    本篇文章论述了善于利用地形地物。文章指出,不会利用地形地物的将领,无法取得胜利。文章还具体说明了在各种地形地物条件下,该用什么战术,甚至该用什么兵种、兵器,都讲得十分详尽。这篇文章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威令解析

    本篇文章论述了从严治军问题。要求将领讲求法度,严肃军纪,让将士在军法面前“束肩敛息,重足俯听,莫敢仰视”。一句话,威令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必须,而爱兵是得军心的必要,两者应该相辅相成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轻战解析

   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准备问题。文章论述战前要充分准备,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,是前一篇的补充。文章用了四组句子,以排比的句式,论述了没有准备的危害,论述十分突出,发人深思。这三篇文章从不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