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膑兵法强兵解析

这篇文章以孙膑与齐威王问答的方式,论述强兵的战略。作者借威王之口,提出了人们对强兵问题的各种主张,诸如施仁政以得民心、散发粮食以得民心、保持安定,由于原文残缺,虽无从知道还有些什么主张,但从行文关系,可以看出,所有当时的各种主张都提出来了,孙膑一一予以否定,最121 后提出“富国”二字,明确而肯定地指出,唯有“富国”才能“强兵”,“富国”是“强兵”的唯一正确途径。孙膑使用排他法对自己的主张进行论证,把其他主张一一排除。这是一种很巧妙的论证方法,可以给人以深刻印象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毛主席在《论持久战》一文中,就用同样的论证方法,既批驳了亡国论,又批驳了速胜论,最后得出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,最后胜利是中国的”的结论。古今中外强兵的办法多种多样,但以不同的办法造就的军队,维持其强大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,也不一样。秦国是历史上强极一时的军事大国,秦始皇横扫六国,把全国归于一统,其武力之强大,一时之间,无人能比,他的军队强大是建立在残暴和掠夺的基础上的,在进攻赵国一役,竟然杀死40 万降兵;在灭掉六国之后,他把金银财宝、美女都抢回秦国;他怕反抗,把全国的铜、铁器全都收缴熔化;他强征民工戍边和修造阿房宫,稍有延误就加以杀害..他的种种举措虽然求得一时强大,但是,他死后不久,秦国也就灭亡了,他想把江山万世相传,结果仅传到二世就完了。西楚霸王项羽,带领“八千子弟兵”,英勇作战,很快强大起来,后来在巨鹿与秦国大将章邯决战,一举战胜秦军九路人马,声威大震。后来项羽收降了秦国三员大将章邯、司马欣和董翳以及他们带领的20 多万大军。由于楚军许多将士过去吃过秦军欺压的苦头,而且秦军投降的军兵衣甲、武器都比楚军好,所以楚军上下都对秦军有仇恨、嫉忌和不信任感,担心带他们去打关中,秦军可能叛变而使楚军吃亏。结果项羽杀心大起,趁秦兵熟睡之机,指挥楚军收缴了秦兵的武器,随后又把20 多万秦兵全部活埋了。项羽表面看来消除了一个隐患,可是,从此以残暴出了名,秦军再遇楚军时都拼死抵抗,使得楚军进军缓慢,结果刘邦的军队抢先进了长安,并最终击败了项羽,刘邦登上了帝位。项羽坑杀秦军,本想扫除障碍,结果不但没有壮大自己,反而自食恶果。

成吉思汗曾被称为一代天骄,蒙古铁骑确曾令各国军队望而生畏。但蒙古贵族是把他们的强大建立在残暴镇压和疯狂掠夺的基础上的,他们所到之处杀人无数,在征讨欧洲时,还曾以割下人耳作为报功的凭据,真是前所未闻。他们强占大批农田,扬言要把世界变成蒙古的牧场。他们的疯狂掠夺和压榨,造成各族人民生活贫困、痛苦,因而激起人民的强烈仇恨和反抗。尽管他们在中国大地上连菜刀都作为非法“武器”而加以收缴,但仍不能阻止人民的反抗,强大的蒙古帝国终于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内灭亡。历史证明,以暴力和掠夺强兵不会维持多久。唐朝的前后历史对比,亦可说明什么是正确的强兵之路。唐太宗登基以后,重用贤能,轻徭薄赋,让全国百姓安居乐业,休养生息,并实行睦邻政策,因此,在贞观年间,百姓富足,国力大增,也达到强兵的目的,偶有外族犯边,都能很快平定,所以四夷归服,边境安宁。当时到长安入朝的各族使者就达数千之多,四邻诚心归服,共推李世民为天可汗。这是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正确道路。然而在李世民去世后,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期间,由于内部争斗,统治者奢侈腐败,挥霍民财,因而国力急剧下降,这时四邻入侵连续不断,唐廷不能正确处理,本可化解的,也要以武力对付,甚至有的边防将领为了邀功请赏,故意制造事端,引发战争,连年战争又进一步加重了百姓负担,使得国力更加下降,形成恶性循环,到武则天统治的后期,突厥骑兵在中国华北大地四处侵扰,唐军竟无力抵挡。高宗、武则天这段历史证明,民贫必然国穷,国穷必然兵弱,后来李隆基继位,重用姚崇和宋璟等贤德良才,多方整治,关心百姓疾苦,吏治清明,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良机,全国出现了繁荣景象,形成唐朝第二个盛世。张说升任兵部尚书后,更奏请裁减边防部队士兵三分之一,对国家的兵役制度实行大的改革,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,实行兵农分开,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,同时又增强了兵力。由十镇节度使镇守边疆,执掌兵权,虽有四邻入侵,都能很快击退,唐朝的兵威,再次远震塞外,重现四境安宁。后来唐玄宗晚节不保,沉迷酒色,重用奸人,使得国家重新陷入深渊,出现了安史之乱,从此唐朝一蹶不振,晚唐时期连年混战,民不聊生,唐朝就此灭亡。唐朝两盛两衰的历史经验值得人们深思。正如本文所述,唯有“富国”,才能“强兵”,只是“强兵”的办法不同而已。

强兵原文

威王问孙子曰:“..齐士教寡人强兵者,皆不同道。..[ 有] 教寡人以政教者,有教寡人以..[ 有教] 寡人以散粮者,有教寡人以静者,..之教□□行之教奚..[ 孙子曰]: “..皆非强兵之急者也。”威[ 王]..孙子曰:“富国。”威王曰:“富国..厚威王、宣王以胜诸侯,至于..”

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gushicn.com/fanyi/3377.html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

相关推荐

  • 孙膑兵法强兵译文

    齐威王问孙膑:“..齐国的许多谋士对我讲强兵的策略,各有各的主张。..有的人提出施行仁政,..有的人让我把粮食发放给百姓,有的人主张保持安定,..”孙膑说:“..这些都不是强兵的最

    孙膑兵法2022-01-23 20:21
  • 将苑卷二厉士解析

    本篇文章论述将领必须善于激厉将士,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要充分调动起将士的积极性。将士用命,才能取胜,这是不言而喻的。文章不但提出了问题,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。作者提了五条激励将士的办法,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北狄解析

    本篇文章明确正确地分析了北方游牧民的特性,并比较了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劣,从而提出了守边之道:派良将戍边,训练精兵实行屯田策略,以逸待劳,待机破敌。诸葛亮没有亲自对付过北狄,但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西戎解析

    本篇文章明确指出西域少数民族“勇悍好利”,并从其生活环境等条件,分析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。文章又进一步指出,西域“地广形险”的地理特点,因而提出对策:“候之以外衅,伺之以内乱”才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南蛮解析

    本篇文章明确指出,南蛮有许多民族,不易教化,爱结朋党,但稍有不满又互相攻打。而且这些民族居住分散,聚分不定,为人贪心,却很勇敢。南蛮居住区春夏常流行传染病。针对这些情况,诸葛亮指出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情势解析

    本篇文章论述对敌战术。指出对不同的敌人要使用不同的战术,从而克敌致胜。文章把敌军将领分为六种类型,进而说明对付这些不同敌将的不同策略。文章对敌军将领的分析细致入微,因此提出的策略针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东夷解析

    本篇文章明确指明了东面少数民族的特征。突出了“悍急能斗”和“凭险自固”两个特征,从而提出了对策:当他们“上下和睦,百姓安乐”时,“未可图也”;待他们“上乱下离”时,可对他们分化瓦解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地势解析

    本篇文章论述了善于利用地形地物。文章指出,不会利用地形地物的将领,无法取得胜利。文章还具体说明了在各种地形地物条件下,该用什么战术,甚至该用什么兵种、兵器,都讲得十分详尽。这篇文章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威令解析

    本篇文章论述了从严治军问题。要求将领讲求法度,严肃军纪,让将士在军法面前“束肩敛息,重足俯听,莫敢仰视”。一句话,威令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必须,而爱兵是得军心的必要,两者应该相辅相成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  • 将苑卷二轻战解析

   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准备问题。文章论述战前要充分准备,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,是前一篇的补充。文章用了四组句子,以排比的句式,论述了没有准备的危害,论述十分突出,发人深思。这三篇文章从不

    将苑2022-01-23 20:42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