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家语辩物评析

孔子非常善于学习,不仅靠读书,还要实地去考察访问,因此见多识广。遇到事情,有时只靠推测判断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。孔子从陈惠公庭上死隼身上的箭,判别为“肃慎氏贡楛矢”。

辩物原文

季桓子穿井,獲如玉缶,其中有羊焉,使使問孔子曰:「吾穿井於費,而於井中得一狗,何也?」孔子曰:「丘之所聞者,羊也,丘聞之木石之怪夔蝄蜽,水之怪龍罔象,土之怪羵羊也.」

吳伐越,隳會稽,獲巨骨一節,專車焉.吳子使來聘於魯,且問之孔子,命使者曰:「無以吾命也.」賓既將事,乃發幣於大夫及孔子,孔子爵之,既徹俎而燕客,執骨而問曰:「敢問骨何如為大?」孔子曰:「丘聞之昔禹致群臣於會稽之山,防風後至,禹殺而戮之,其骨專車焉,此為大矣.」客曰:「敢問誰守為神?」孔子曰:「山川之靈,足以紀綱天下者,其守為神.諸侯社稷之守為公侯,山川之祀者為諸侯,皆屬於王.」客曰:「防風何守?」孔子曰:「汪芒氏之君守封嵎山者,為添姓,在虞夏商為汪芒氏,於周為長瞿氏,今曰大人.」有客曰:「人長之極,幾何?」孔子曰:「焦僥氏長三尺,短之至也,長者不過十,數之極也.」

孔子在陳,陳惠公賓之于上館,時有隼集陳侯之庭而死,楛矢貫之石砮,其長尺有咫,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館而問焉.孔子曰:「隼之來遠矣,此肅慎氏之矢,昔武王克商,通道于九夷百蠻,使各以其方賄來貢,而無忘職業,於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,其長尺有咫.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物也,以示後人,使永鑒焉,故銘其栝曰:『肅慎氏貢楛矢,以分大姬,配胡公而封諸陳.』古者分同姓以珍玉,所以展親親也,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,所以無忘服也,故分陳以肅慎氏貢焉.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,其可得也,公使人求得之,金牘如之.」

郯子朝魯,魯人問曰:「少昊氏以鳥名官,何也?」對曰:「吾祖也,我知之,昔黃帝以雲紀官,故為雲師而雲名.炎帝以火,共工以水,大昊以龍,其義一也.我高祖,少昊摯之立也,鳳鳥適至,是以紀之於鳥,故為鳥師而鳥名.自顓頊氏以來,不能紀遠,乃紀於近,為民師而命以民事,則不能故也.」孔子聞之,遂見郯子而學焉.既而告人曰:「吾聞之天子失官,學在四夷猶信.」

邾隱公朝于魯,子貢觀焉.邾子執玉,高其容仰,定公受玉,卑其容俯.子貢曰:「以禮觀之,二君者將有死亡焉.夫禮生死存亡之體,將左右周旋,進退俯仰,於是乎取之,朝祀喪戎,於是乎觀之,今正月相朝,而皆不度,心以亡矣.嘉事不體,何以能久,高仰驕,卑俯替,驕近亂,替近疾,若為主,其先亡乎?」夏五月,公薨,又邾子出奔.孔子曰:「賜不幸而言中,是賜多言.」

孔子在陳,陳侯就之燕遊焉.行路之人云:「魯司鐸災及宗廟.」以告孔子.子曰:「所及者,其桓僖之廟.」陳侯曰:「何以知之?」子曰:「禮祖有功而宗有德,故不毀其廟焉.今桓僖之親盡矣,又功德不足以存其廟,而魯不毀,是以天災加之.」三日,魯使至,問焉則桓僖也.陳侯謂子貢曰:「吾乃今知聖人之可貴.」對曰:「君之知之可矣,未若專其道而行其化之善也.」

陽虎既奔齊,自齊奔晉,適趙氏,孔子聞之,謂子路曰:「趙氏其世有亂乎.」子路曰:「權不在焉,豈不為亂.」孔子曰:「非汝所知.夫陽虎親富而不親仁,有寵於季孫,又將殺之,不克而奔,求容於齊,齊人囚之,乃亡歸晉,是齊魯二國,已去其疾,趙簡子好利而多信,必溺其說而從其謀,禍敗所終,非一世可知也.」

季康子問於孔子曰:「今周十二月,夏之十月,而猶有螽,何也?」孔子對曰:「丘聞之火伏而後蟄者畢,今火猶西流,司歷過也.」季康子曰:「所失者,幾月也?」孔子曰:「於夏十月,火既沒矣,今火見再,失閏也.」

吳王夫差將與哀公見晉侯,子服景伯對使者曰:「王合諸侯,則伯率侯牧以見於王,伯合諸侯,則侯率子男以見於伯,今諸侯會而君與寡君見晉君,則晉成為伯也.且執事以伯召諸侯,而以侯終之,何利之有焉?」吳人乃止,既而悔之,遂囚景伯.伯謂大宰嚭曰:「魯將以十月上辛,有事於上帝,先王季辛而畢,何也世有職焉,自襄已來之改之,若其不會,則祝宗將曰吳實然,嚭言於夫差,歸之.」子貢聞之,見於孔子曰:「子服氏之子拙於說矣,以實獲囚,以詐得免.」孔子曰:「吳子為夷德可欺而不可以實,是聽者之蔽,非說者之拙也.」

叔孫氏之車士曰子鉏商,採薪於大野,獲麟焉,折其前左足,載以歸,叔孫以為不祥,棄之於郭外.使人告孔子曰:「有麏而角者,何也?」孔子徃觀之,曰:「麟也.胡為來哉?胡為來哉?」反袂拭面,涕泣沾衿.叔孫聞之,然後取之.子貢問曰:「夫子何泣爾?」孔子曰:「麟之至,為明王也,出非其時而害,吾是以傷焉.」

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gushicn.com/fanyi/3217.html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

相关推荐

  • 孔子家语辩物译文

    孔子在陈国,陈惠公请他住在上等馆舍里。当时有一只死的隼鸟陈列在陈惠公的厅堂上,射穿它的箭的箭杆是楛木制成,箭头是石头的,长度有一尺八寸。陈惠公让人拿着死鸟到孔子的馆舍询问这件事。孔

    孔子家语2022-01-23 20:26
  • 老子德经第七十六章评析

    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,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,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,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。因此,老子认为,人生在世,不可逞强斗胜,而应柔顺谦虚,有良好的处世修养。我

    老子2022-01-23 20:45
  • 老子德经第七十五章评析

    老子在这一章里揭示了老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对抗。从政治上讲,人民的反抗是由统治者的苛政和沉重的租税所引起来的,这是说,剥削与高压是政治祸乱的最实际的原因。老百姓在这种情况面前,只

    老子2022-01-23 20:45
  • 老子德经第七十三章评析

    老子认为,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。他说,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,就会遭到杀身之祸;勇气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,就可以活命。勇与柔相结合,人们就会得到益处,勇与妄为相结合,人们就会遭

    老子2022-01-23 20:45
  • 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评析

    本章一开头提出了三对范畴:信与美;善与辩;知与博,这实际上是真假、美丑、善恶的问题。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。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,是评判人类行为

    老子2022-01-23 20:45
  • 老子德经第七十二章评析

    有的学者认为,“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民压迫斗争的敌视”(《老子新译》)。当然,我们认为老子不希望暴乱,不管是统治者的高压暴政,也无论人民的反抗斗争都极力加以反对,这是因为暴乱将给

    老子2022-01-23 20:45
  • 老子德经第八十章评析

   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,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。老子幻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、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,在那里,没有剥削和压迫,没有战争和掠夺,没有文化,也没有凶

    老子2022-01-23 20:45
  • 老子德经第七十章评析

    在以前各章里,老子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学说,例如静、柔、俭、慈、无为、不争等,这些都是合乎于道、本于自然的主张。在社会生活当中应当是容易被人们所理解、易于被人们所实行。然而,人

    老子2022-01-23 20:45
  • 老子德经第七十九章评析

    本章有“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”一句,希望人们做有德行善之人,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。因为“无道无亲”,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,并非对哪一物有特别的感情,有德行善之人,他所以得到“天”的

    老子2022-01-23 20:45
  • 老子德经第七十七章评析

    本章主旨的是论述“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;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”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,认为一切事物,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,都具有同一性。张松如指出,“老子把他从

    老子2022-01-23 20:45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