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140个)

  • 搭李

    guā pí dā lǐ pí

    成语解释:搭:连接上,挂上。
    瓜皮挂在李子树皮上。比喻和毫无关系的人强认亲族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无名氏《随隐漫录》:因何七世有孙儿?若非鹤种并梅种,定是瓜皮搭李皮。

  • 裹痴骨

    yán pí guǒ chī gǔ

    成语解释:妍:美好;痴:同“媸”,丑陋。
    美丽的皮肤,包裹着丑陋的骨头。比喻外表虽然美好但实质却很鄙陋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王恽《秋涧全集・元日示孙阿建六十韵》:貌端娟且静,气吐清而圆,妍皮裹痴骨,了不直一钱。

  • 水过地湿

    shuǐ guò dì pí shī

    成语解释:水流过地面,地皮就湿。意思是没二话,就是这样。也用来比喻事情办过没什么效果,作用不大,印象不深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十七回:如今没别的,水过地皮湿,姑娘就是照师傅的话,实打实的这么一点头,算你瞧得起这个师傅了。

  • 不裹痴骨

    yán pí bù guǒ chī gǔ

    成语解释:妍:美丽;痴:痴呆。
    美好的皮不包痴呆的骨头。比喻美好的外表定会有聪明的内心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慕容超载记》:“召见与语,超深自晦匿,兴大鄙之,谓绍曰:谚云‘妍皮不裹痴骨’,妄语耳。”

  • 麋蒙虎,攻之者众

    mí méng hǔ pí , gōng zhī zhě zhòng

    成语解释:麋:麋鹿。
    麋鹿如果披上虎皮,攻击者比攻击真老虎还多。比喻诸侯掠取天子之位必然会引起众怒而群起攻之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楚世家》:臣请譬之,夫虎肉臊,其兵利身,人犹攻之也。若使泽中麋蒙虎之皮,人之攻必万于虎矣。

  • 食肉

    qǐn pí shí ròu

    成语解释:①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然二子者譬于禽兽,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。
    ”后以“寝皮食肉”形容仇恨之深。②借指勇武的行为或精神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然二子者譬于禽兽,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。”

  • 带骨

    zhān pí dài gǔ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言行不干脆,不爽快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・苏知县罗衫再合》:“我是一刀两断的性子,不学那粘皮带骨。”

  • 黑漆

    hēi qī pí dēng

    成语解释:不透光亮的灯。比喻不明事理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十五卷:“这萧颖士又非黑漆皮灯,泥塞竹管,是那一窍不通的蠢物。”

  • 著骨

    zhān pí zhuó gǔ

    成语解释:粘:粘贴,胶合。
    形容言行办事不干脆爽利,执着刻板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全书》第18卷:“其深浅在人,不必恁地粘皮著骨去说。”

  • 涎脸

    xī pí xián liǎn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轻佻嘻笑不知羞耻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十九回:“糖葫芦嘻皮涎脸的答道:‘我不到你那里去,我到我相好的家里去!’”

  • 着骨

    nián pí zhe gǔ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黏皮带骨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此理本常理,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。”

  • 肉绽

    ròu zhàn pí kāi

    成语解释:绽:裂开。
    皮肉都裂开了。形容伤势严重。多指受残酷拷打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争报恩》第二折:他、他、他打的来如砍瓜,似劈柴。棒子着处,血忽淋剌,肉绽皮开。

  • 寡瘦

    huáng pí guǎ shòu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李晓明《平原枪声》:“一个个黄皮寡瘦,这使他蓦然想起在平汉线上遇到的那一伙散兵……”

  • 刮瘦

    huáng pí guā shòu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余辰《蚕》:“一天过去了,蚕完全绝食啦,一个个饿得黄皮刮瘦,眼看就要死了。”

  • 刮廋

    huáng pí guā sōu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余辰《蚕》六:“一天过去了,蚕完全绝食啦,一个个饿得黄皮刮廋,眼看就要死了。”

© 2017-2025 古诗网 | 古诗大全 | 诗词名句 | 国学典籍

粤ICP备20220327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