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在中间的成语(共274个)
- 雄鸡断尾- 成语解释:断尾:断去尾巴。 
 本指雄鸡因怕做祭祀的牺牲而自残其身。后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二十二年》:“宾孟适郊,见雄鸡自断其尾。问之,侍者曰:‘自惮其牺也。’” 
- 恩断义绝- 成语解释:恩爱情义完全断绝。恩:恩惠、恩情;义:情义、情份。 
 绝断没有接续。多指夫妻或亲属之间感情破裂。- 成语出处:元・马致远《马丹阳》:“咱两个恩断义绝,花残月缺,再谁恋锦帐罗帏?” 
- 投鞭断流- 成语解释:《晋书·苻坚载记》:苻坚攻打东晋时骄傲地说,我的士兵把马鞭投到江里,都能把江水截断。 
 比喻人马众多,兵力强大。-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苻坚载记》:“以吾之众旅,投鞭于江,足断其流,何险之足恃?” 
- 壮士断腕- 成语解释:见“壮士解腕”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窦皐《述书赋下》:“君子弃瑕以拔才,壮士断腕以全质。” 
- 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- 成语解释:当:应当,应该;断:决断。 
 指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不决断,就会产生祸乱。指做事应当机立断,否则就会贻害无穷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齐悼惠王世家》:“道家之言‘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’,乃是也。” 
- 藕断丝不断- 成语解释: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,实际上仍有牵连。 
- 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- 成语解释: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,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。 - 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” 
- 百足之虫,断而不蹶- 成语解释: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同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”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马总《意林》卷一:“百足之虫,断而不蹶。” 
- 百足之虫,至断不蹶- 成语解释: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同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文选・曹冏〈六代论〉》: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。”李善注引《鲁连子》:“百足之虫,至断不蹶者,持之者众也。” 
- 一度著蛇咬,怕见断井索- 成语解释:一次被蛇咬了,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。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,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龙门远禅师法嗣》:“赵州道:‘无意者如何?’师曰:‘一度著蛇咬,怕见断井索。’” 
- 百足之虫,至断不僵- 成语解释:百足:虫名,马陆,多足虫;僵:倒。 
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- 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・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,以扶之者众也。” 
- 同心断金- 成语解释:《易·系辞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 
 ”后以“同心断金”形容心齐力量大。- 成语出处:《易・系辞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” 
- 目断鳞鸿- 成语解释:鳞鸿:鱼和雁,比喻书信。 
 形容望眼欲穿,盼望书信到来。- 成语出处:明・张景《飞丸记・誓盟牛女》:“小姐,看你背里沈吟,想是心中明白,何不口传信息,免他目断鳞鸿。” 
- 成城断金- 成语解释:谓万众一心,力量无比强大。 - 成语出处:语出《国语・周语下》:“故谚曰:‘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’”又《易・系辞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” 
- 蛇螫断腕- 成语解释:螫:蜂、蝎等刺人。 
 比喻小害能坏大事。- 成语出处:清・钱谦益《向言下》:“蛇螫断腕,蛇穴坏堤,史臣之所以俯仰三叹者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