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的成语(共28个)
过了这个村,没这个店
成语解释:比喻机会难得,机不可失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13回:“这是送上门的。你老人家休错这主意,过这村,就没这店了。”
前不着村,后不着店
成语解释: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。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。
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86回:“弄得我前不着村,后不着店,有上梢没下梢。”
村歌社舞
成语解释:指民间歌舞。
成语出处:宋・杨万里《宿新市徐公店》诗:“春光都在柳梢头,拣折长条插洒楼。便作在家寒食看,村歌社舞更风流。”
村哥里妇
成语解释:谓平民百姓。里,里巷。
成语出处:明・袁宏道《东西汉通俗演义序》:“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,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,谈及刘季起丰沛,项羽不渡乌江,王莽篡位,光武中兴等事,无不能悉数颠末,详其姓氏里居。”
村夫俗子
成语解释:指粗野鄙俗的人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渔《风筝误・鹞误》:“我虽然不识字,不晓得诗的好歹,只是写得这几行子出的,也不是个村夫俗子了。”
村夫野老
成语解释:旧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和老人。
成语出处:明・焦竑《玉堂丛语・行谊》:“周文襄公忱巡抚江南时,尝支驺从入田野间,与村夫野老相语,问疾苦。”
千村万落
成语解释:形容众多的村落。
成语出处:唐・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,千村万落生荆杞。”
村野匹夫
成语解释:村野:荒村山野。
匹夫:平民百姓。
旧指没有知识、没有地位的人。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五回:“马超曰:‘吾家屡世公侯,岂识村野匹夫。’”
前不巴村,后不巴店
成语解释: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。也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小人子母二人贪行了些路程,错过了宿店。来到这里,前不巴村,后不巴店,欲投贵庄借宿一宵,明日早行。”
柳暗花明又一村
成语解释: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,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。
成语出处:宋・陆游《游山西村》诗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
前不巴村,后不着店
成语解释:巴:靠近。
着:挨着。
前面没有村子,后面没有旅店。形容走远路走到野外荒郊,找不到歇脚住宿的地方。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三十七回:“三个商量道:‘没来由看使枪棒,恶了这厮!如今闪得前不巴村,后不着店,却是投那里去宿是好?’”
樵村渔浦
成语解释:山村水乡。泛指乡村。
成语出处:金・完颜亮《昭君怨・雪》:“昨日樵村渔浦,今日琼川银渚。”
三家村
成语解释:指偏僻的小乡村。
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用旧韵送鲁远翰知洛州》:“永谢十年旧,老死三家村。”
前不巴村,后不著店
成语解释:巴:靠近。
著:挨著。
前面没有村子,后面没有旅店。形容走远路走到野外荒郊,找不到歇脚住宿的地方。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三十七回:“三个商量道:『没来由看使枪棒,恶了这厮!如今闪得前不巴村,后不著店,却是投那里去宿是好?』”
村筋俗骨
成语解释:村:粗俗;俗:庸俗。
形容人品粗俗不堪。成语出处:明・无名氏《苏九淫奔》第四折:“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,这才是村筋俗骨下场头。”